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之四

2019-03-15
大光明云 05:52:17
大光明云 10:51:37 a.m.
原文: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以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味之主,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大光明云 05:54:42
译文:黄帝道:治寒用热,治热用寒,主客之气相同的用逆治,相反的用从治,我已经知道了。应该用哪些适宜的味呢?
岐伯说:厥阴风木主气之时,其泻用酸,其补用辛;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主气之时,其泻用甘,其补用咸;太阴湿土主气之时,其泻用苦,其补用甘;阳明燥金主气之时,其泻用辛,其补用酸;太阳寒水主气之时,其泻用锨,其补用苦;厥阴客气为病,补用辛,泻用酸,缓用甘;少阴客气为病,补用咸,泻用甘,收用酸;太阴客气为病,补用甘,泻用苦,缓用甘;少阳客气为病,补用锨,泻用甘,耎坚用咸;阳明客气为病,补用酸,泻用辛,泄用苦;太阳客气为病,补用苦,泻用咸,坚用苦,润用辛。开发腠理,使津液和利阳气通畅。
黄帝道;对
大光明云 05:57:35
评:木位之主,就是这个厥阴风木为主的时候,这个主,可以为主气。
大光明云 05:57:54
当说木位为主,这个词很笼统
大光明云 05:58:54
因为,可以是:岁运的主,亦可是客运的主,也可以是主气的主,也可以是客气的主,那么这章比较上下文,显然不是指客气,当然就不是指司天和在泉了
大光明云 05:59:19
因为司天,在泉是在客气上分析出来的,一个占三之气,一个占六之气。
大光明云 06:03:25
所以,上面讲的,木位,火为,土位,金位,水位指的是主气的六步
大光明云 06:26:43

黄帝内经之至真要大论主气客气胜的治法
黄帝内经之至真要大论主气客气胜的治法

大光明云 06:28:21
说明:厥阴风木:补用辛,辛则散而发之,风木性散疏升,与辛味相投
大光明云 06:28:47
所以,这个补之补的是肝阳之气
大光明云 06:29:16
如果是肝阴血不足,那么你就可以写成,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大光明云 06:29:34
学东西,岂可胶柱鼓瑟哉
大光明云 06:34:45
火位,泻以甘,补以咸;
大光明云 06:35:40
那么在前面的司天过之的治疗方法上有,少阴之胜,治以辛寒, 佐以苦咸, 以甘泻之这样的话。
大光明云 06:37:10
这里的火位当然也是只气盛的状况, 所以用甘缓的方法来消火势,但甘属阳,这点必须清楚,消火之力只能是使得气缓。
大光明云 06:38:39
补之以咸: 咸味软坚散结, 心火之热,可以引发燥结,以咸软化之, 非为补心火,使之更旺,所以这个“补之”,你也要仔细推敲,它究竟补了哪一部分。
大光明云 06:41:20
土位:泻用苦,苦则,燥泄下,去的是泄下来消湿
大光明云 06:41:33
补以甘,则是缓下的作用
大光明云 06:48:48
金味:泻用辛,辛则散发,其势力略有上行
大光明云 06:49:09
而金燥之气,性属下行,
大光明云 06:49:29
酸味:敛阴而通,性下,故以酸补金
大光明云 06:50:02
水位:性下行以藏, 咸味软件而散,故为泻
大光明云 06:50:24
苦,燥湿下行以坚骨,故有补藏的作用
大光明云 06:50:34
这些都是灵活多变的,
大光明云 06:50:38
不是固定不变的
大光明云 06:50:44
看你使用的目的
大光明云 06:57:29

黄帝内经之至真要大论主气客气胜的治法2
黄帝内经之至真要大论主气客气胜的治法

大光明云 06:57:39
后面的客气的补泻法同理
大光明云 07:00:54
大光明云 12:00:18 p.m.
原文: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
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
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
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贪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大光明云 09:04:12
译文:请问阴阳各分之为三,是什麽意思?
岐伯说:因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作用各有不同的缘故。
黄帝道:何以称为阳明?
岐伯说:两阳相合而明,故称阳明。——阳明者燥金也,两阳相合,有说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的两阳相合,但此处经文描述多为金秋之肃降, 而很少论及胃经,大肠经。
黄帝道:何以称为厥阴?
岐伯说:两阴交尽,故称为厥阴。厥阴风木,预示着初春的这个阶段, 如果说用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重合,称之为两阴交尽,也是不甚明了的。按十二经都是手足相配的。
黄帝道:气有多少,病有盛衰,因之治疗有缓急,方剂有大有小,请问其中的一般规律怎样?
岐伯说:病气有高下之别,病位有远近之分,症状有内外之异,治法有轻重的不同,总之以药气适达病所为准则。
大光明云 09:32:41
《大要》说,君药一,臣药二,是奇方的制度;君药二,臣药四,是偶方的制度;君药二,臣药三,是奇方的制度;君药二,臣药六,是偶方,近者奇之:近就是指急性病,发病急,表证的,因此用单方,或者奇方-即草药的类数组合为奇数的; 也叫单方以治疗其急; 远着偶之:指的是病位较深,属于里证者, 偶就是指复方,作用上具有补虚温中,因此对于慢性病,或者里证者,用偶方; 发汗的益用奇方,下者宜用偶方(此王冰观点,张景岳赞同);补益与治疗上部的方制宜缓,补益与治疗下部的方制宜急。急的气味厚其作用多在下焦,缓的气味薄,其作用多在上焦。方制用药要恰到病处,就是指此而言。如果病所远,药之气味中道者,当调剂药食的时间,病在上可先食而后药,病在下可先药而后食,不要违反这个制度。所以适当的治疗方法,病位近用奇方或偶方,宜制小其方药之量,病位远用奇偶之方,宜制大其方药之量,方剂大的是药味数少而量重,方制小的是药味数多而量轻。味数多的可至九味,味数少的可用两味。用奇方而病不去,则用偶方,叫做重方;用偶方而病不去,则用相反的药味来反佐,以达治疗之目的。所谓反佐,就是佐药的性味,反而与病情的寒热温凉相同。
黄帝道:对。
病生于风热湿火燥寒的,我已经知道了。生于三阴三阳之标的怎样治疗?
岐伯说:懂得病生于本,反过来就会明白病生于标,治疗病生于本的方法,反过来就是治疗病生于标的方法。
大光明云 09:33:07
这个地方是指用药的方法,原则,
大光明云 10:00:46

黄帝内经之至真要大论方剂的制法
黄帝内经之至真要大论方剂的制法


大光明云 10:26:30
原文: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来必复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
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
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末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无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大光明云 10:28:19
译文:黄帝道:对。
病生于风热湿火燥寒的,我已经知道了。生于三阴三阳之标的怎样治疗?
岐伯说:懂得病生于本,反过来就会明白病生于标,治疗病生于本的方法,反过来就是治疗病生于标的方法。
黄帝道:对。六气的胜气,怎样侯察呢?
岐伯说:当胜气到来的时候进行侯察。清气大来是燥气之胜,风木受邪,肝病就发了;热气大来是火气之胜,燥金受邪,肺病就发生了;寒热气大来,是水气之胜,火热受邪,心病就发生了;湿气大来是土气之胜,寒水受邪,脾病就发生了;这些都是感受胜气之邪而生病的。如果遇到运气不足之年,则邪气更甚;如主时之气不和,也会使邪气更甚;遇月廓空的时候,其邪亦甚。重复感受邪气,其病就危重了。有了胜气,其后必然会有复气。
大光明云 10:34:26
解析: 湿气大来,寒水受邪 皮脾病发生–更正为肾病发生,同时缺了木气大胜,则发脾病这个部分;
大光明云 10:35:39
胜气–不及–复气,一般的传变是这样的
大光明云 10:36:05
我们学太少五音,太少太少太,总是这样传递下去
大光明云 10:36:31
但如果这个太过之,少损之,那么下次的太过极大,称之为复。
大光明云 10:40:01
黄帝道:六气到来时的脉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厥阴之气到来,其脉为弦;少阴之气到来,其脉为钩;太阴之气到来,其脉为沉;少阳之气到来,其脉为大而浮;阳明之气到来,其脉为涩;太阳之气到来,其脉为大而长。气至而脉和缓的是平人,气至而脉应过甚的是病态,气至而脉相反的是病态,气至而脉不至的是病态,气未至而脉已至的是病态,阴阳交错更易的其病危重。
大光明云 10:43:34
这个地方的脉与以前我们学的略有不同
大光明云 10:43:48
就是太阴脉这个部分
大光明云 10:43:55

黄帝内经之脉要精微论
黄帝内经之脉要精微论


大光明云 10:44:31
上面的讲的脉的排列是按客气六步来讲的
大光明云 10:44:37
其实应该按主气六步讲
大光明云 10:45:03
因为主气这个部分,是少阴接少阳的,然后才是太阴,阳明,太阳
大光明云 10:45:37
所以,自然春,夏君火,相火,其脉气上浮为主
大光明云 10:45:58
而到了太阴,秋,冬,则是逐步下行的,
大光明云 10:46:30
秋脉毛,因为气降,所以浮取不明显,则为毛。
大光明云 10:47:22
那么这里讲的阳明脉涩,指的是中取的时候,因为气势下沉,上浮无力,为涩。
大光明云 10:48:20
太阳寒水之脉来,为沉;这里讲的大而长,你应该知道是沉取
大光明云 10:48:26
这个地方不做表格了
大光明云 11:01:18
黄帝道:六气各有标本,变化所不同,是怎样的?
岐伯说:六气有从本化的,有从标化的,有不从标本的。
黄帝道:我希望听你详细地讲讲。
岐伯说:少阳、太阴从本化,少阴、太阴既从本又从标,阴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其
中气。所以从本的化生于本;从标的化生于标;从中气的化生于中气。
大光明云 11:02:14
分析:本就是病之根本,标就是表现的病症
大光明云 11:02:47
比如说,风木为本,表现的痉挛,抽搐等,这个就是它的标。
大光明云 11:07:29
那么这里面内经把标本重新进行了分类, 导致了后来多家的分析,莫衷一是
大光明云 11:29:31

黄帝内经之至真大要论标本中气分类
黄帝内经之至真大要论标本中气分类


大光明云 11:29:38
此表作为参考
大光明云 11:43:17
黄帝道:脉与病似相同而实相反的,怎样诊察呢?
岐伯说:脉至与症相从,但按之不鼓击于指下,诸似阳证的,都是这样。—若是阳病,那么脉至后,你按的时候必跳动于手指下,现在呢,按下不应指,说明阳无力,那么表现阳病的这个症状,可能是真寒假热病症。
大光明云 11:49:53
黄帝道:凡是阴证而相反的,其脉象怎样?
岐伯说:脉至与症相从,但按之却鼓指而强盛有力。阴证,一派的寒冷,面色青,舌淡苔白等,但按脉却是应指有力,此为真热假寒证
大光明云 11:50:23
所以,这种看似阴证,如果你给用上了附子,干姜,大黄,则杀人
大光明云 11:50:36
可见脉之重要。
大光明云 11:54:59
所以各种疾病开始发生,有生于本的,有生于标的,有生于中气的;治疗时有治其本而得愈的,有治其标而得愈的,有治其中气而得愈的,有治其标而得愈的,有逆治而得愈的,有从治而得愈的。所谓逆其病气而治,其实是顺治;所谓顺其病气而治,其实是逆治。
所以说:知道了标与本的理论,用之于临床就不会有困难;明白了逆与顺的治法,就可正确的进行处理而不产生疑问。就是这个意思。不知道这些理论,就不足以谈论诊断,却足以扰乱经旨。故《大要》说:技术粗浅的医生,沾沾自喜,以为什麽病都能知道了,结果他认为是热证,言语未了,而寒病又开始显露出来了。他不了解同是一气所生的病变而有不同的形征,诊断迷惑,经旨错乱。就是这个道理。标本的理论,扼要而广博,从小可及大,举一个例子可以了解许多病的变化。所以懂得了标与本,就易于掌握而不致有所损害,察之属本与属标,就可以使病气调和,明确胜复之气,就可以为群众的榜样。天道的学问,就算得彻底了。
大光明云 11:55:43
今天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之四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