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4
大光明云 05:25:10
继续学习内经
大光明云 05:27:37
原文: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
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大光明云 05:39:24
译文:黄帝:对!本气不足而邪气反胜所致之病,应当怎样治疗?
岐伯说:风气在泉,而反被清气胜的–燥邪之气,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味药平之;热气在泉,而寒气反胜的,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味药平之;湿气在泉,而热气反胜的(这个地方黄元御校正过来用的是风气),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味药平之;火气在泉,而寒气反胜的,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味药平之;燥气在泉,而热气反胜的,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味之药平之;以冷热平和为方制所宜;寒气在泉,而热气反胜的,治以咸冷,佐以甘心,以苦味药平之。
大光明云 05:53:37

大光明云 05:56:03

大光明云 05:58:57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表
大光明云 06:01:40
所谓的在泉受邪,就是指克它的那个邪气
大光明云 06:20:22
所以你看,风司于地,清反胜之,什么克风?当然是燥金, 所以这个在泉受邪被燥金克=在泉气的燥金过旺的治法
大光明云 06:20:29
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大光明云 06:22:48
另外比较脾土被火克,还是风克的问题,这两个表,似乎都是内经的原文,土被火克,这个地方不明。
大光明云 06:23:14
译文:黄帝问道:司天之气被邪气反胜所致之病,应当怎样治疗?
岐伯说:风气司天而清凉之气反胜的,治用酸温,佐以甘苦;热气司天而寒水之气反胜的,治用甘温,佐以苦酸辛;湿气司天而热气反胜的,治用苦寒,佐以苦酸;火气司天而寒气反胜的,治用甘热,佐以苦辛;燥气司天而热气反胜的,治用辛寒,佐以苦甘;寒气司天而热气反胜的,治用咸冷,佐以苦辛。
大光明云 06:46:35

大光明云 06:47:25
所谓司天受邪,就是上半年的邪气,侵犯司天, 司天被邪气所胜
大光明云 06:47:41
简单地分析一下这个表
大光明云 06:48:33
风化于天,清反胜之,这是燥气盛。 燥气的多寒,当然也有热燥类的,
大光明云 06:49:08
治以酸收:酸收敛阴,可以治疗燥邪; 温则针对寒燥。
大光明云 06:49:32
佐以甘–则酸甘化阴,兼有治疗燥的作用
大光明云 06:50:35
佐以甘苦: 甘味可以,苦味不可多用,苦味在这里对于主药用的酸温甘的用药起一种反佐的作用。
大光明云 06:51:15
若燥邪不足,可以不佐
大光明云 06:51:20
临床多变
大光明云 06:52:11
热化于天,寒盛;主治:甘温,为阳补之药。
大光明云 06:52:46
佐药:正佐为辛味;反佐为:苦酸。
大光明云 06:53:07
所以,你看这个表,主治这个位置是对应邪气的,
大光明云 06:53:20
佐治这个地方,是纠偏补缺的。
大光明云 06:56:18
燥化于天,热胜的,主治:辛寒。寒清热为正,辛:润燥,有辅助燥的作用,因为这条是燥被热所胜,所以用辛来生润, 但辛的生润不过是在分布而已,对于临床上,身体偏瘦的的热病的,辛药不可多用。
大光明云 06:56:32
辛寒药:如,薄荷,桑叶,连翘等。
大光明云 06:56:56
寒药:分为苦寒,甘寒, 辛寒的药物
大光明云 06:57:35
佐以苦甘:苦对应的是湿热;甘对应的是燥,所以为反佐。
大光明云 07:02:15
我们再看看这个湿气, 他说太阴湿土司天,却来了热邪克它
大光明云 07:02:21
这又是,火克土
大光明云 07:02:31
按五行是火生土的
大光明云 07:02:38
克土的只有厥阴风木
大光明云 07:03:01
但在这个至真大要论这个章节里,火是克土的
大光明云 07:04:05
那么它说的主治是什么,治以苦寒:寒以治火没问题, 苦以燥邪,此病人如果兼带湿邪的,你这样用就没问题
大光明云 07:05:02
如果司天湿土被火所克,火,阳性也,如果过旺,就会伤阴,伤湿。 此时的苦味,就不适宜。
大光明云 07:05:41
后面的,佐以苦酸:酸则收敛,阴亏损也。 苦燥祛湿也。
大光明云 07:05:51
这两类药放在一起很有意思
大光明云 07:06:30
苦酸的药:对应的是湿热的病, 那么除了湿热之外,还有阴虚
大光明云 07:06:58
一般来讲,阴血不足的人,偏瘦; 但阴血不足+湿邪,那就不一定偏瘦
大光明云 07:07:17
所以,这个治疗相当于,祛湿补阴清热
大光明云 07:07:38
祛湿补阴,这个是个很好的课题,值得思考。
大光明云 07:12:31
所以,你用的补阴,要清阴补法,不能用浊阴
大光明云 07:12:52
不能用浊阴—-指的是“厚阴”
大光明云 07:17:47
清阴:首乌,当归,沙参,天门冬,麦门冬,白芍等
大光明云 07:18:03
厚阴:肉苁蓉,熟地,黄精等。
大光明云 07:18:33
清阴药,补而不腻,补力差;
大光明云 07:18:57
厚阴药:补而腻滞,补力强。
大光明云 07:22:21
原文: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呜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大风数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肠呜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膈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疒颓)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太阳之胜,凝栗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囱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大光明云 07:22:42
六气相胜, 哪个六气呢,
大光明云 07:22:50
我们讲六气的时候,有主气六气,
大光明云 07:22:54
有客气六气
大光明云 07:26:44
按此段落的排列: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大光明云 07:27:01
这种排列方式指的是客气排列
大光明云 07:27:45
如果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
大光明云 07:27:57
这是主气排列方式
大光明云 07:28:14
内经的这段讲法是按客气六气次序而讲的
大光明云 07:28:20
不是主气六气次序
大光明云 07:29:07

大光明云 07:29:20

大光明云 07:36:53
译文:黄帝道:六气偏胜引起人体发病等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厥阴风气偏胜,发为耳鸣头眩,胃中翻腾混乱而欲吐,胃脘横鬲处寒冷;大风屡起,倮虫不能滋生,人们多病胠胁气滞,化而成热,则小便黄赤,胃脘当心处疼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疼痛,利下赤白,病甚则呕吐,咽膈之间阁塞不通。
少阴热气偏胜,则病心下热,常觉饥饿,脐下有动气上逆,热气游走三焦;炎暑到来,树木因之流津,草类因之枯萎,人们病呕逆,烦躁,胜部胀满而痛,大便溏泻,传变变成血痢。
太阴热湿偏胜,火气郁于内则蕴藏酿成疮疡,流散在外则病生于胠胁,甚则心痛,热气阻格在上部,所以发生头痛,喉痹,项强;单纯由于湿气偏胜而内郁,寒迫下焦,痛于头顶,牵引至眉间,胃中满闷;多雨之后,湿化之象方始出现,少腹满胀,腰臀部重而强直,妨碍入房,时时泄泻如注,足下温暖,头部沉重,足胫浮肿,水饮发于内而浮肿见于上部。
少阳火气偏胜,热气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易饥饿,耳痛,小便赤色,易惊,谵妄;暴热之气消烁津液,草萎枯,水干涸,介虫屈伏,人们少腹疼痛,下痢赤白。
阳明燥金偏胜,则清凉之气发于内,左胠胁疼痛—肝气升于左,阳明金降克肝,所以左胁痛为主,大便溏泄,内则咽喉窒塞,外为臑疝;大凉肃杀之气施布,草木之花叶改色,有毛的虫类死亡,人们病胸中不舒,咽喉窒塞而咳嗽。
太阳寒气偏胜,凝潥之气时至,有非时之冰冻,羽类之虫延迟生化。发病为痔疮,疟疾—-这两个现象是夹热与下焦,寒湿热相争故,寒气入胃则生心病,阴部生疮疡,房事不利,连及两股内侧,筋肉拘急麻木,血脉凝滞,络脉郁滞充盈而色变,或为便血,皮肤因气血否塞而肿,腹中痞满,饮食减少,热气上逆,而头项巅顶脑户等处疼痛,目珠疼如脱出,寒气入于下焦,传变成为水泻。
大光明云 07:49:32
过去的经文,把什么心胃脾肝等症状往一起罗列,主次不分
大光明云 07:50:03
今天的脏腑辨证,就比较清楚, 但也失去了共同致病症状的这个部分
大光明云 07:51:31
原文: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大光明云 08:30:56

大光明云 08:30:59
这个不解释了
大光明云 08:31:03
继续下面的经文
大光明云 08:37:34
原文:帝曰:六气之复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燥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炲,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痱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
太阴之复,湿度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瘈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溪绝,死不治。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热,介虫乃耗。惊瘈咳衄,心热烦燥,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瘈;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溢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大光明云 08:40:17
复气,以前我们讲过
大光明云 08:40:45

大光明云 08:42:30
这个表里,复气指的是上一气弱,到下一气的时候,其势力会突然暴涨
大光明云 08:47:58
这个表讲的胜复,既有运的胜复,也有气的胜复
大光明云 08:48:06
如果具体地讲胜复有
大光明云 08:49:10
1 岁运胜复;2 主运胜复;3 主气胜复,4 客气胜复;5 客主气之间的胜复
大光明云 09:20:16
这里讲的是客气六气的复气, 而且是比较严重的状态
大光明云 09:25:14
译文:黄帝道:六气报复引起人体发病等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厥阴风气之复,则发为少腹部坚满,腹胁之内拘急暴痛,树木倒卧,尘沙飞扬,倮虫不得繁荣;发生厥心痛,多汗,呕吐,饮食不下,或食入后又吐出,筋脉抽痛,眩晕,手足逆冷,甚至风邪入脾,食入痹阻不能消化,必吐出而后己。如果冲阳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风木之肝气过盛,导致犯脾,为木乘土病, 即木土双病。
少阴火气之复,则懊侬烦热从内部发生,烦躁,鼻塞流涕,喷嚏,少腹绞痛;火势盛而燔的,咽喉干燥,大便时泄时止,动气生于左腹部而向上逆行于右侧,咳嗽,皮肤痛,突然失音,心痛,昏迷不省人事,继续则洒淅恶寒,振栗寒战,谵语妄动,寒罢而发热,口渴欲饮水,少气,骨软萎弱,肠道梗塞而大便不通,肌肤浮肿,呃逆,嗳气;少阴火热之气后化,因此流水不会结冰,热气流行过甚,介虫不蛰伏,病多痱疹,疮疡,痈蛆,痤,痔等外症,甚至热邪入肺,咳嗽,鼻渊。如果天府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同理:火金双病。
太阴湿气之夏,则湿气变化而大行,于是发生身体沉重,胸腹满闷,饮食不消化,阴气上逆,胸中不爽,水饮生于内,咳喘有声;大雨时常下降,洪水淹没了田地,鱼类游行于陆地,人们病发头顶痛而重,抽痛瘛疭更加厉害,呕吐,神情默默,口吐清水,甚则湿邪入肾,泄泻频甚而不止。如果太溪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土水双病
少阳热气之夏,则大热将至,干燥灼热,介虫亦死亡。病多惊恐瘛疭,咳嗽,衄血,心热烦躁,小便频数,怕风,厥逆之气上行,面色如蒙浮尘,眼睛因而瞤动不宁,火气内生则上为口糜,呕逆,吐血,便血,发为疟疾,则恶寒鼓栗,寒极转热,咽喉部干槁,渴而善饮,小便变为黄赤,少气,脉萎弱,气蒸热化则为水病,传变为浮肿,甚则邪气入肺,咳嗽,便血,如果尺泽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火金双病
阳明燥金这复,则清肃之气大行,树木苍老干枯,兽类因之多发生疫病。人们的疾病生于胠胁,燥气偏行于左侧,善于叹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泻,呕吐苦水,咳嗽,呃逆,烦心,病在膈中,头痛,甚则邪气入肝,惊骇,筋挛。如果太冲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金木双病
太阳寒气之复,则寒气上行,水结成雨与冰雹,禽类因此死亡。人们的病心胃生寒气,胸膈不宽,心痛痞满,头痛,容易伤悲,时常眩仆,纳食减少,腰臀部疼痛,屈伸不便,低裂坼,冰厚而坚,阳光不温暖,少腹痛牵引睾丸并连及腰脊,逆气上冲于心,以致唾出清水或呃逆嗳气,甚则邪气入心,善忘善悲。如果是神门脉绝,多属不治的死证。—–水火双病。
大光明云 09:27:51
原文: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软之。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大光明云 09:43:50
译文:黄帝道:对。
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厥阴复气所致的病,治用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其邪,以甘缓其急;少阴复气所致的病,治用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其邪,以酸味收敛,辛苦发散,以咸坚;太阴复气所致的病,治用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其邪,燥其湿、渗其湿;少阳复气所致的病,治用咸冷,佐以苦辛,以咸味坚,以酸味收敛,以辛苦发汗,发汗之药不必避忌热天,但不要触犯温凉的药物,少阴复气所致的病,用发汗药物时与此法相同;阳明复气所
致的病,治用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渗泄,以苦味通下,以酸味补虚;太阳复气所致的病,治用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味坚其脆弱。
凡治各种胜气复气所致之病,寒的用热,热的用寒,温的用清,清的用温,气散的用收敛,气抑的用发散,燥的使用润泽,急的使用缓和,坚硬使用柔软,脆弱的使用坚固,衰弱的补,亢盛的泻。用各种方法安定正气,使其清静安宁,于是病气衰退,各归其类属,自然无偏生之害。这是治疗上的基本方法。
大光明云 09:45:02

大光明云 10:20:48
原文: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
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 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
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
岐伯曰:胜至而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帝曰:复而反病何也?
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
帝曰:治之何如?
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客主之胜复奈何?
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负也。
帝曰:其逆从何如?
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大光明云 10:49:43
译文: 黄帝道:对。
气有上下之分,是什麽意思?
岐伯说:身半以上,其气有三,是人身应天的部分,所以是司天之气所主持的;身半以下,其气亦有三,是人身应地的部分,所以是在泉之气所主持的。那么就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用气来指明人身部位而说明疾病。“半”就是指天枢–即所谓肚脐是也。所以上部的三气胜而下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地气之名来命名人身受病的脏气;下部的三气胜而上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天气之名来命名人身受病的脏气。天降地升, 自然之性,降则由上而下;升则有下而升; 因此,上胜–指的是天气胜,则天气下降; 克所不胜,其下必病;以地名之; 缘地气不足也; 而下胜,则地气上升,克所不胜,则以天名之,缘天气不足也。 所以,客主胜复之病有在上,在下之别。 若胜气已经到来,而复气尚屈伏未发者而言–可以用上下之气别之;若复气已经到来,则不能以司天在泉之名以区别之,当以复气的情况为准则。
黄帝道:胜复之气的运动,有一定的时候吗?到时候是否一定有胜复之气呢?
岐伯说:四时有一定的常位,而胜复之气的有无,却不是不必然的。
黄帝道:请问是何道理?
岐伯说:初之气至三之气,司天之气所主,是胜气常见的时位;四之气到终之气,是在泉气之所主,是复气常见的时位。有胜气才有复气,没有胜气就没有复气。
黄帝道:对。
复气已退而又有胜气发生,是怎样的?
岐伯说:有胜气就会有复气,没有一定的次数限制,气衰减才会停止。因之复气之后又有胜气发生,而胜气之后没有相应的复气发生,就会有灾害,这是由于生机被伤的缘故。
黄帝道:复气反而致病,又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说:复气所至之时,不是它时令的正位,与主时之气不相融洽。所以大复其胜,而反被主时之气所胜,因此反而致病。这是指火、燥、热三气来说的。黄帝道:治疗之法怎样?
岐伯说:六气之胜所致的,轻微的随顺它,严重的制止它;复气所致的,和缓的平调它,暴烈的消弱它。都宜随着胜气来治疗其被抑伏之气,不论其次数多少,总以达到和平为目的。这是治疗的一般规律。
黄帝道:对。黄帝道:对。
客气与主气的胜复是怎样的?
岐伯说:客气与主气二者之间,只有胜没有复。
黄帝道:其逆与顺怎样区别?
岐伯说:主气胜是逆,客气胜是顺,这是自然规律。
大光明云 11:16:55
原文:帝曰:其生病何如?
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呜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胕肿、血溢、疮疡、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溢肿、耳聋、血溢、内为瘈瘲。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主胜则喉嗌中鸣。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瘈,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骨行)足痛,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大光明云 11:26:04
这个地方我们学习运气学的客主加临这个部分讲过
大光明云 11:26:51
译文:黄帝道:客气与主气相胜所致之病是怎样的?
岐伯说:厥阴司天,客气胜则病耳鸣,振掉,眩晕,甚至咳嗽;主气胜则病胸胁疼痛,舌强难以说话。
大光明云 11:27:10

大光明云 11:28:16
你看这个表,厥阴司天, 那么初之气,二之气,都是客气克主气,这个叫做客气胜。
大光明云 11:29:42
但即使是客气生,主气被克,却把主气按着司天的三之气来考虑的,所以出现耳鸣,眩晕之类的问题。
大光明云 11:32:34
那么三之气的主气为火,客气为木,为客气生主气,这个地方可以视为主气胜。
大光明云 11:32:53
至于后面的症状,值得商榷
大光明云 11:33:43
少阴司天,客气胜则病鼻塞流涕,喷嚏,颈项强硬,肩背部闷热,头痛,神疲无力,发热,耳聋,视物不清,甚至浮肿,出血,疮疡,咳嗽气喘;主气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撑胀满。
大光明云 11:34:22

大光明云 11:39:36
从这个表,少阴君火司天的主客关系看, 如果客气胜,那么初之气就是寒水为主,所以你会看到一些寒性病症; 到二之气,三之气的时候,即使是客气为主导,也是风热病症。 而主气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要是主气胜的话,木火热症。
大光明云 11:40:00
太阴司天,客气胜则病头面浮肿,呼吸气喘;主气胜则病胸腹满,食后胸腹闷乱。
大光明云 11:42:05

大光明云 11:44:52
这种客主加临表,准确地表达了主气,客气之间的关系,比这段经文要准确
大光明云 11:56:51
所以,客气胜,那么客气就是这个初、二、三之气,以三之气为主
大光明云 11:57:01
即,以司天为主
大光明云 11:57:08
湿气胜也
大光明云 11:57:21
所以会有上述的头面浮肿的经文
大光明云 11:57:54
而主气要是胜的话,你看到的为风木,君火,相火,那么应该有什么病症,可以直接推算出来
大光明云 11:58:33
你再看看上面描述的主气胜的病症胸腹满,吃饭后闷乱
大光明云 11:58:38
贴切吗?
大光明云 12:03:52
少阳司天,客气胜则病亦疹发于皮肤,以及赤游丹毒,疮疡,呕吐气逆,喉痹,头痛,咽喉肿,耳聋,血溢,内症为瘛疭;主气胜则病胸满,咳嗽抑息,甚至咳而有血,两手发热。
大光明云 12:04:10

大光明云 12:04:38
客气胜,二火夹湿,故有上面症状
大光明云 12:05:02
主气胜,则为风热之象
大光明云 12:05:28
阳明司天,清气复胜而有余于内,则病咳嗽,衄血,咽喉窒塞,心鬲中热,咳嗽不止,出现吐白血就会死亡
大光明云 12:05:54

大光明云 12:07:22
这段翻译的不好,
大光明云 12:08:16
清气复胜–就是指客气阳明司天胜;
大光明云 12:08:21
而主气胜没讲
大光明云 12:08:45
显然主气胜是二火一木,依此推断。
大光明云 12:09:35
太阳司天,客气胜则病大关节不利,内为强拘挛瘛疭,外为运动不便;主气胜则病筋骨振摇强直,腰腹时时疼痛。厥阳在泉,客气胜则病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挛瘛疭,外为运动不便;主气胜则病筋骨振摇强直,腰腹时时疼痛。
大光明云 12:09:50

大光明云 12:11:05
司天客气胜,火燥寒,以寒水司天为主,那么筋腱运动不好等,都是从肾寒来讲,并非指肝。
大光明云 12:11:45
主气胜:二火一木,推之
大光明云 12:19:20
那么在泉的客气,主气同样用这些个表格可以对应出来
大光明云 12:19:37
这个部分,就不一一对应的解说了
大光明云 12:21:12
太阴在泉,客气胜则病足痿,下肢沉重,大小便不时而下,湿客下焦,则发为濡泻以及浮肿、前阴病变;主气胜则病寒气上逆而痞满,饮食不下,甚至发为疝痛。
少阳在泉,客气胜则病腰腹痛而反恶寒,甚至下痢白沫、小便清白;主气胜则热反上行而侵犯到心胸,心痛,发热,中焦格拒而呕吐。其他各种症候与少阴在泉所致者相同。 阳明在泉,客气胜则清凉之气动于下部,少腹坚满而频频腹泻;主气胜则病腰重,腹痛,少腹生寒,大便溏泄,寒气逆于肠,上冲胸中,甚则气喘不能久立。
太阳在泉,寒气复胜而有余于内,则腰、尻疼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疼痛。
黄帝道:对。
12:21:25
大光明云撤回了一条消息
大光明云 12:21:43
少阴在泉,客气胜则病腰痛,尻、股、膝、髀足等部位病瞀热而酸,浮肿不能久立,二便失常;主气胜则病逆气上冲,心痛发热,膈内及诸痹都发作,病发于胠瘛胁,汗我不收,四肢厥冷因之而起。
12:24:22
大光明云撤回了一条消息
大光明云 12:25:00
原文: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大光明云 12:25:39
黄帝道:对。治法应该怎样?
岐伯说:上冲的抑使下降,陷下的举之使上升,有余的折其势,不足的补其虚,以有利于正气的辅助,以适宜的药食来调和,必须使主客之气安泰,根据其寒温,客主之气相同的用逆治法,相反的用从治法。
大光明云 12:27:16
你的用药要是能控制方向,上,中,下,左,右,里,外,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基本上就成为内经讲的中医了。
大光明云 12:27:18
今天到这里
大光明云 12:28:24
补充上面;客主气同用逆治法–二者气相同,则防止太旺,太胜,所以用逆治法
大光明云 12:29:04
相反的, 是相克,那么这个时候,你要辅佐主气,从主气而治。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