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8
继续学习内经
大光明云04:59:34
原文: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
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大光明云05:00:29


大光明云05:58:21
译文:黄帝说:关于岁气应迁正而不能迁正的,我已经通晓了它的要点,还想听听关于岁气不退位的问题,要想折减它的有余之气,不使其因太过而有失,你可以使我晓得吗?
岐伯说:若旧岁的岁气太过而有余,继续居于正位,施布其政令,名叫不退位。使在泉之气,也不能后退而行间气之化—上半年司天主,下半年在泉主,这里讲的是司天气太过的,那么在泉气也不容易消退,这样会使得来年新岁的司天之气不能迁居于正位,因此会导致再次的司天气布化仍然像以往一样; 下面是具体的年份的不退位情形: 己亥之岁, 厥阴风木司天, 司天气数有余的, 风气运行于上,木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厥阴的合穴曲泉。
大光明云05:58:45
读内经之难在于读懂,如果仅仅是译文,我们会很快
大光明云06:00:51
比如说这个巳亥之年, 厥阴风木司天。
大光明云06:01:35
那么从六十甲子年看,
大光明云06:01:53

大光明云06:02:15
你可以看到巳亥厥阴风木司天
大光明云06:02:27
是少角,是阴木,是不及之年
大光明云06:02:40
那么,哪来的太过,不退位呢
大光明云06:05:19
所谓的太过,不退位,就是气太过,在六十周年的阳干年为太过之年。
大光明云06:06:02
而巳亥对应的是阴干,都是不及之年,那么这个地方说不退位,有些问题。
大光明云06:27:57
所以我想张景岳先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它没有用巳亥年, 而是直接翻译为,厥阴不退位, 那么厥阴有两个天干,一个壬干,一个是丁干,丁干不及,难以达到所说的不退位。
大光明云06:28:40
那么以下的都是这种情形,我们直接翻译下去,不做过多评述了。
大光明云06:30:28
子年与午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丑年与未年,则少阴君火之气,不得退位,热气运行于上,火的余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手厥阴的合穴曲泽。丑年与未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寅年与申年,则太阴湿土之气,不得退位,湿气运行于上,雨气化布于天,应当针刺足太阴的合穴阴凌泉。卯年与酉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辰年与戌年,则阳明燥金之气,不得退位,金气运行于上,燥气化布于天,应当针刺手太阴的合穴尺泽。感受年与戌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巳年与亥年,则太阳寒水之气,不得退位,寒气运行于上,凛冽的水气化布于天,应当针刺足少阴穴阴谷。所以说司天在泉之气,出现异常变化,就要导致人们的疾病,按照前法进行针刺,可以预先平定将要发生的疾病。
大光明云06:31:17

大光明云06:58:47
原文: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
乎?
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又有下位已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写,一如甲子同法也。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静斋戒,所有自来。肾有久痛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当先补心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已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其刺如华,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
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详天数,差的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等差,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耳。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肝欲平,即勿怒。
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近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亦如木疫之法。
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当刺肺之俞。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其气复散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
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大光明云06:59:58
译文:黄帝说:刚干与柔干,失守其司天在泉之位,能使司天与中运之气都虚吗?
岐伯说:你提这个问题很深奥啊!需要明白其奥妙的意义,司天在泉之气,逐年更迭迁移,若刚柔失守,其起被窒,三年左右,化而为疫,因此说,认识了它的根本所在,必定能有避去疫病的法门。
大光明云07:00:52
解析:刚柔—-就是指六十干支年的,阳干为刚; 阴干为柔。
大光明云07:05:22
一说:刚气为司天,柔气为在泉。
大光明云11:35:19
假如甲子年,刚柔失守,司天之刚气不得迁正–少阴君火司天,在泉之柔气也必孤立而亏虚–阳明燥金在泉,四时的气候,失去正常的秩序,响应的音律,不能相从,这样,在三年左右,就要便为较大的疫病。应审察其程度的微甚与浅深,当其将要发生而可刺之时,用针刺之,土疫易伤水脏,当先取背部之肾俞穴,以补肾水,隔三日,再次足太阴脉之所注太白穴,以泻土气。又有在泉之气己卯不能迁正—–如果从六十甲子年看,甲子年的下年是己巳年,如果从司天的角度看,甲子年,为子午少阴君火司天,那么在泉是卯酉, 怎么也弄不出己卯年来, ; 如果己卯,而司天甲子阳刚之气,则孤立无配,三年左右,也可发作土疠病。
其补泻方法,和上述甲子司天不得迁正致疫之法是一样的。针刺完毕,不可夜行或远行,七日内,务须洁净,素食养神。凡是原来肾脏有息,吸而不呼,连作七次,伸直颈项,用力咽气,要象咽很硬的东西那样,这样连作七遍,然后吞咽舌下的津液,不拘其数。
大光明云11:35:39
此段落很难
大光明云11:35:53
我们尝试用图表分析一下
大光明云11:52:00

大光明云11:52:26

大光明云11:57:07
这样对应下面的图表,就可以看到甲子年, 司天不得迁正,那是指少阴君火司天不到位。 为什么不到位,因为上一年是癸亥年,癸亥阴火年, 从运上讲是不及火, 但还有客运,主气,客气等诸多影响,假势其司天,或者在泉气在六之气的阶段过旺,也会导致甲子年的司天不到位,不得迁正。
大光明云11:57:39
其位复杂的推算过程,
大光明云11:58:07
我们今天把这些基本的推算的图表放在这里,有朋友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推演,推论
大光明云12:02:35
后面的是导引术,肾脏久病者(痛-误字),闭气不息七遍, 这不是不呼吸七遍,而是呼气少,吸气关注多些,用咽气下行的方法,—有些像后来发明的真气运行法的逆腹式呼吸的方法。
大光明云12:22:33
假如丙寅年—丙阳干,水太过,为太羽;刚柔失守,司天之刚干失守其位–少阳相火司天,不得迁正,在泉之柔干不能独主其令–厥阴在泉, 由于司天之气不迁正,故丙虽阳干,则水运不为太过,不可拘执常法以论定。司天之气虽属有余,但不得迁正其位,天地上下,不相配合,阳律阴吕其音各异,这样,就是天气运行失去正常的秩序,其后三年左右,就要变为疫病。审察其程度的微甚和差异大小,徐缓的可在三年后发生疾病,严重的可在三年发生疫病,水疫易伤心火当其将要发生而可刺之时,用针刺之,水疫易伤火脏,当先取背部的心俞穴,以补心水,隔五日,再次肾足少阴脉气所入的阴谷穴,以泻肾水。又有在泉干支辛巳不能迁正附于上刚的,也叫做失守,就会使运与在泉之气都虚,其后三年左右,变成水疫,其补泻方法,也和上述司天不得迁正致疫之法是相同。针刺完毕,慎无大喜情动于中,如不加以禁忌,就会使气再度耗散,应使其安静七日,心要忠实,不可有过多的思念。
大光明云12:23:54
评:尽管说司天不到位,水运不为太过,但从治法来讲,仍然按着水疫过盛的方法治疗,且强心,泄肾。
大光明云12:43:07
丙寅年–过三年就是己巳年, 再过三年到壬申年,
大光明云12:44:40
又有在泉干支辛巳不能迁正附于上刚的—在泉的这个“辛”巳年的,辛年如何推导出来的,这个地方放个疑问吧
大光明云12:56:25
假如庾辰年–金运太过,刚柔失守,司天之刚气不得迁正–太阳寒水司天,在泉之位无所配合—太阴湿土在泉,乙庾为金运,刚柔失守,上下不能相招,上年阳明燥金司天之气不退(这个指的是去年的司天不退),其在泉之火(去年的在泉的少阴君火),来胜今年中运之金,司天在泉,其位相错,叫做失守使太商阳律之姑洗与少商阴吕之林钟,不能相应,这样,则天运变化失常,三年左右,就要便为较大的疫病。审察其天运变化规律,及差异微甚,差异甚的疫气甚,也在三年左右疫疠气至,金疫易伤肝木,当先取背部之肝俞穴,以补肝木,隔三日,再次肺手太阴脉所行的经渠穴,以泻肺金。针刺完毕,可安静神志七日,甚不可大怒,大怒则使真气散失。又或在泉干支乙未失守,不得迁正即下乙柔干不至,上庾刚干独治,也叫做失守,即司天与中运独治之年,,三年左右,变为疠气,名叫金疠,审察其在泉变化规律,推断其疠气之微甚,即可知道发病的迟速。凡是乙庾刚柔失位,其刺法都相同,肝应保持平和,不可发怒,以伤其气。
大光明云13:08:31
假如壬午年—壬–阳木年,为厥阴风木太角,刚柔失守–失其刚的太角;配司天之壬不得迁正–午-少阴君火,不得位;配在泉之下–阳明燥金在泉,那么因为阳木不迁正,所以丁木少角居位, 孤独无配,壬虽阳年,不得迁正,不得迁正则亏,不同于正常之气,上下失守,则其相应当有一定时间,其差异的微甚,各有一定之数,太角的阳律与少角的阴吕相失而不能配合,待上下得位之时,则律吕之音相同有日,根据其微甚的差异,三年左右便可发生较大的疫气,木疫易伤脾土,当先取背部之脾俞穴,以补脾土,隔三日,再次肝足厥阴脉气所出的大敦穴–错误,应该为“所入的”曲泉穴,以泻肝木。行刺完毕,安静神志七日,不可大醉及歌唱娱乐,使真气再度消散,也不要过饱或吃生的食物,要使脾气充实,不可滞塞饱满,不可久坐不动,食物不可太酸,不可吃一切生的食物,宜于食甘淡之味。又或在泉干支丁酉–丁为少角,酉为燥金在泉,不得迁正,失守其位,不能与中运司天之气相应,即下位不能奉合于上,也叫做失守,不能叫做合德,因而为柔不附刚,即在泉之气,与中运不合,三年便可变为疫疠,其针刺方法,与上述针刺木疫之法相同。
大光明云13:32:13
假如戊申年—戊年阳火,太徵; 申年—少阳相火司天; 刚柔失守—-指的是阳火不显为阳火,司天少阳相火不到位; 戊虽然是火运阳年,若刚柔失守,则阳年也不属火运太过,司天之气不得迁正,上失其刚,在泉之柔–厥阴风木也不到位,独主无配,岁气不正,因而有邪气干扰,司天在泉之位,更迭便移,其差异有深浅,刚柔之位,将欲应合,阳律与阴吕必先应而同象这样天运失去正常时位的,在三年之中,火疫就要发生,火疫易伤肺金,应取背部之肺俞穴,以补肺金,——这个地方应该补上,当刺火之入,就是厥阴心包经的合穴-曲泽穴,针刺完毕,安静神志七日,且不可大悲伤,悲伤则动肺气,使真气再度消散,人们要使肺气充实,重要的方法是闭气养神。
又或在泉干支癸亥失守—-少阳相火寅申司天;那么在泉的应该是巳亥,厥阴风木在泉, 现在这个阳干的戊火不得位,那么在泉位也只能由癸火–阴火来替代—为何是癸亥而不是癸巳,没有说明,不得迁正,则司天之刚气无配,也叫做戊癸不能合德,也就是运与在泉之气俱虚,三年之后变为疠气,名叫火疠。
大光明云13:32:37
今天到这里,这个部分明天弄个表格上来,以便于理解
2019-03-09
大光明云08:50:49
昨天学习的内经,超出以往我们所学的内容,有部分问题,仍然不清楚
大光明云08:51:32
的,在三年之中,火疫就要发生,火疫易伤肺金,应取背部之肺俞穴,以补肺金,——这个地方应该补上,当刺火之入,就是厥阴心包经的合穴-曲泽穴,这个部分解释错误
大光明云08:53:04
更正为:的,在三年之中,火疫就要发生,火疫易伤肺金,应取背部之肺俞穴,以补肺金,——这个地方应该补上,当刺火之流穴,就是厥阴心包经的荥穴-劳宫穴
大光明云08:53:36
然后我又整理一个这章节的表
大光明云08:53:42

大光明云08:54:16
这一篇的内容,有些黄帝内经版本也不载它
大光明云08:54:28
把它归类到“补遗”篇里面
大光明云08:54:42
大概是因为,有部分内容解释不清楚
大光明云08:55:16
我们尽力地把它弄清楚,但实在解释不了的,就把疑问放在这里
大光明云10:50:40
上面的表格中的第二个取穴, 是按着五俞穴的五行属性而来的
大光明云10:50:53
五俞穴: 井荥输经合
大光明云10:51:16
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大光明云10:51:44
那么,这里的经文用到了,出、流、注、行、入,
大光明云10:51:54
自然就是指这个五俞穴
大光明云10:52:07
那么阴经五俞穴的五行配属为,木火土金水
大光明云10:52:48
其五俞五行穴中的五行属性
大光明云10:53:33
肝经–所出–井穴–木性
大光明云10:54:15
心经(这里用心包经)–所流–荥穴–火行
大光明云10:54:51
脾经–所注–俞穴–土性
大光明云10:55:17
肺经–所行–经穴–金性
大光明云10:55:44
肾经–所入–合穴–水性
大光明云10:56:25
那么五俞穴表示的是,如果你要泄这个五脏,就在各自的经上,找相应的“性穴”点,来用泻法
大光明云10:56:33
上面的表格说完了
大光明云10:56:40
下面继续经文学习
大光明云10:57:46
原文: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梁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了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一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大光明云10:59:17
译文:所以用五运之气,分立五年,以明刚柔失守之义,以尽针刺之法,于是可知疫与疠,就是根据上下刚柔失守而定名的,虽有二名,全归一体,就是刺疫疠方法,也只有上述五法,也就是汇总了诸刚柔之位失守的治法,全归之于五行而统之。
黄帝说:我听说五疫发病,都可互相传染,不论大人与小儿,症状都象一样,若不用上法治疗,怎样能使它不至互相传染呢?
大光明云11:01:39
解析:过去古人认为,疫来自天, 疠来自地, 但你应该知道所谓的天地,非指你头上的空间,脚下的大地,在中医的运气学说篇里面,天指的是前半年的司天;地指的是后半年的在泉。
大光明云11:03:59
岐伯说:无疫发病而不受感染的,是由于正气充实于内,邪气不能触犯,还必须避其毒气,邪气自碧空而入,又从鼻孔而出,正气出自于脑,则邪气便不能干犯。所谓正气出之于脑,就是说,在屋内先要集中神思,觉得自心好象太阳一样光明。将要进入病室时,先想象有青气自肝脏发出,向左而运行于东方,化作繁荣的树木,以诱导肝气。其次想象有白气自肺脏发出,向右而运行于西方,化作干戈金甲,以诱导肺气。其次想象有赤气自心脏发出,向南而运行于上方,化作火焰光明,以诱导心气。其次想象有黑气自肾脏发出,向北而运行于下方,化作寒冷之水,以诱导肾气。其次想象有黄气自脾脏发出,留存于中央,化作黄土,以诱导脾气。有了五脏之气护身之后,还要想象头上有北斗星的光辉照耀,然后才可以进入病室。
大光明云11:05:05
非常有意思的古代治疗
大光明云11:11:23
医生进入病人的治疗室(疫室),你得先想象五气护身, 然后才能给病人施治
大光明云11:19:04
又有一法,在春分之日,太阳没有升起的时候,用远志去芯,以水煎之,饮两小碗,吐之,就会不得瘟疫; 又有一法,把驱邪解毒的药加入浴液,洗浴三遍,令其出汗。 又有一法, 小金丹方子,治法略,现在有成药出售。
大光明云11:20:30
原文: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
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邪干,厥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制其足少阳之所过,次刺肝之俞。人病心虚,又遇群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复刺心俞。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于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复刺脾之俞。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犯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复刺肺俞。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犯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复刺肾俞。
大光明云11:26:39
译文:黄帝问道:人体虚弱,就会使神志游离无主,失其常位,从而使鬼神邪气自外部干扰,因而导致不正常的死亡,怎样才能保全真气呢?我想听听关于针刺治疗的方法。
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神志虽然游离无主,失其常位,但并没有离开形体,这样也不至于死亡,若再有邪气侵犯,因而便会造成短命而亡。
大光明云11:34:41
例如厥阴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天气因虚,若人体肝气素虚,感受天气之虚邪谓之重虚,使魂不得归藏而游离于上(此为肝藏魂),外邪感染, 邪气侵犯则大气厥逆,身体温暖,尚可以针刺救治,先刺足少阳脉气所过的原穴“丘墟”,再刺背部肝脏的俞穴“肝俞”,以补本脏之气。
大光明云11:35:07
解析:这里有个“所过”,此足少阳所过
大光明云11:35:32
在九针十二原章节里,有所过为原
大光明云11:35:38
这个就是胆经的原穴
大光明云11:36:28
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如果肝气逆上, 身热的,用丘墟原穴治疗,此处的机理还不明确。
大光明云11:37:59
人体素病心气虚弱,又遇到君火相火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遇到火不及时,水疫之邪侵犯,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手少阳脉气所过的原穴“阳池”再刺背部心脏的俞穴“心俞”,以补本脏之气。
大光明云11:40:04
这地方有个火不及,黑尸鬼犯之,黑尸鬼—水寒之鬼犯之,因为心火衰,能克心火的为水。
大光明云11:41:24
人体素病脾气虚弱,又遇到太阴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遇到土不及时,木疫之邪侵犯,青尸鬼犯之–木鬼克土,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足阳明脉气所过的原穴“冲阳”再刺背部脾脏的俞穴“脾俞”,以补
本脏之气。
大光明云11:42:14
人体素病肺气虚弱,遇到阳明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又遇到金不及时,火疫之邪侵犯,赤尸鬼犯之,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手阳明脉气所过的原穴“合谷”再刺背部肺脏的俞穴“肺俞”,以补本脏之气。
大光明云11:42:57
人体素病肾气虚弱,又遇到太阳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又遇到水运不及之年,土疫之邪侵犯,黄尸鬼犯之,伤及正气,人的神魂象被取去一样,致使突然死亡,可以先刺足太阳脉气所过的原穴“京骨”再刺背部肾脏的俞穴“肾俞”,以补本脏之气。
大光明云11:45:28
按这种讲法,肝虚+司天虚的, 应该是白尸鬼犯之。
大光明云11:56:15

大光明云11:57:40
原文:黄帝问曰:十二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穷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肝者,将军之官,谋虚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胆者,中正不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大光明云11:58:31
译文:黄帝问道:十二个脏器是相互为用的,若脏腑的神气,失守其位,就会使神彩不能丰满,恐怕为邪气侵犯,可以用刺法治疗,我想听听关于针刺治疗的要点。
大光明云12:15:41
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问的真详尽啊!问及这些至要的道理,真正的宗旨,若不是圣明的帝王,岂能深究这些根源。这就是所谓精、气、神,合乎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司天之气。心之职能比如君主,神明由此而出,可以刺手少阳脉的原穴“神门”。肺的职能,比如相傅,治理与调节的作用,由此而出,可以刺手太阴脉的原穴“太渊”。肝的职能,比如将军,深谋远虑,由此而出,可以刺足厥阴脉的原穴“太冲”。胆的职能,比如中正,临事决断,由此而出,可以刺足少阳脉的原穴“丘墟”。膻中的职能,比如臣使,欢喜快乐,由此而出,可以刺心包络脉所流的荥穴“劳宫”。脾的职能,比如谏议,智慧周密,由此而出,可以刺脾足太阴脉的原穴“太白”。胃的职能,比如仓廪,饮食五味,由此而出,可以刺足阳明脉的原穴“冲阳”。大肠的职能,比如传导,变化糟粕,由此而出,可以刺大肠手阳明脉的原穴“合谷”。小肠的职能,比如受盛,化生精微,由此而出,可以刺小肠太阳脉的原穴“腕骨”。肾的职能,比如作强,才能技巧,由此而出,可以刺肾足少阴脉的原穴“太溪”。三焦的职能,比如诀渎,水液隧道,由此而出,可以三焦少阳脉的原穴“阳池”。膀胱的职能,比如州都,为精液储藏之处通过气化,才能排出,可以刺膀胱足太阳脉的原穴“京骨”。以上这十二脏器的职能,不得相失,因此刺法有保全神气调养真元的意义—这是告诉你,原穴具有补气血的功能,也具有修养真气的道理,并不只能单纯治疗疾病,所以一定要修养与调和神气。调养神气之道,贵在持之以恒,补养神气,巩固根本,使精气不能离散,神气内守而不得分离,只有神守不去,才能保全真气,若人神不守,就不能达到至真之道,至真的要领,在于天机运作的规律,神能守于天息,复入本元之气,叫作归宗。
大光明云12:16:46
析:这里唯独一个奇特的地方膻中,对应的是手厥阴心包经,用的是荥穴劳宫穴,其他的都是原穴
大光明云12:17:48

大光明云12:19:09
可见这个心包经,与膻中关系密切,膻中容易堵塞,荥穴劳宫,具有较强的行气解郁作用。
大光明云12:19:51
最后的这段经文,被摘录到现代的中医课本里面很多。
大光明云12:27:39

大光明云12:28:07
所以,针灸保健,经常地去针刺原穴,大有补益作用。
大光明云12:28:10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