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之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2018-11-30
淡水薄云 10:07:24
@大光明云 光明老师能否指点下,实际中如何看待“党参”的实际作用?
我感觉这一味,力度不如黄芪。好像信仰多于实用
陈渼茜 10:11:52
个人所知:党参主补脾胃之气,黄茋主?上焦上托之气,不知对不
淡水薄云 10:12:52
但是感觉党参补脾胃之气吧……还不如小建中汤来一个
大光明云 10:15:21
党参以不同产地来源,其力道不太一样。
大光明云 10:15:51
比如说,五台山的台党,在众多医家描述上,力道很大。
大光明云 10:16:15
潞党参,即所谓的白条党,就比较弱了,且性凉。
大光明云 10:17:32
党参的气味,甘,平, 注定了单用它的疗效不会显著
大光明云 10:18:18
甘味—缓,补益的作用。
大光明云 10:18:35
类似于大枣,炙甘草类
大光明云 10:19:06
同时党参对汁,所以它有补阴血的这一方面
大光明云 10:19:41
而黄芪少汁,无补血补阴作用,单有补气,上托,固表的作用。
大光明云 10:20:57
人参:味甘,微苦, 性温
大光明云 10:21:39
其实其略带辛味的, 也有一定的汁,但比党参要少。
淡水薄云) 10:22:02
补阴血这个……我现在理解的补阴血,补血的是补血的,但是需要补气的跟着走,因为没有血虚气不虚一说
大光明云 10:24:18
当然没有血虚气不虚了
大光明云 10:24:54
我说党参味甘,多汁这个汁就有补阴的作用,所以讲它一方面补气,另一方面生津止渴。
淡水薄云 10:25:50
我的想法是,党参这个补阴……附加弱技能,可有可无?
大光明云 10:29:06
给你举例例子: 如果一个病人,脉细弱,面色淡白, 吃不下饭, 身体瘦弱; 另一个人,脉滑弱,面色淡,体胖,泄泻。 这两个人在选用补气药时,哪个用党参,哪个用黄芪呢
淡水薄云 10:29:45
不看选项,前面的用人参,后面的黄芪
但是有选项,无疑后面是党参
大光明云 10:31:02
黄芪—白术—茯苓 这是正配一组; 党参–炙甘草—大枣,蜜制白术 这也是一组。
大光明云 10:32:19
如果要是,党参—白术—炙甘草—茯苓,虽然说这是四君子汤的方剂,但你的心中应该了了分明, 差异在哪里, 哪类的应该多放些
大光明云 10:33:03
显然,白术–茯苓属于祛湿健脾的; 党参-炙甘草属于气阴双补的。
淡水薄云 10:33:13
钱和疗效
大光明云 10:33:40
所以,你看到一个人干瘦的,哪类要加大; 哪类要少用,自然心中明白。
大光明云 10:34:47
钱的问题,看你的心肠了,未必贱药不治病。
淡水薄云 10:35:24
真的不明白。
我的理解是,气虚大的加大补气,不怎么虚的少加补气。至于怎么处理,取决于药材难易程度了
大光明云 10:38:08
补气未必一定要用参芪,
大光明云 10:38:38
你只要把所用的药物,或者食疗,形成一种缓而升发的趋势就是
大光明云 10:40:11
红糖+枣+炮姜。
大光明云 10:40:30
缓–升,这就是穷人的补心肺药 。
大光明云 10:41:02
你要是再放点磁石–5-10克,那么这个补益就走到中焦
大光明云 10:49:23
气虚的位置在哪里,你就得想办法把这个药气运到那里去
大光明云 10:49:44
张锡纯的“参赭培气汤”,就是这种思路
大光明云 10:50:00
人家创造一个参赭培气汤,你就不会自创吗
淡水薄云(754856030) 10:50:46
所以我才觉得,党参这家伙,其实可以比如用人参+地黄替了
人参太贵,那就黄芪+地黄比如
大光明云 10:50:48
如果要补上焦,你用了红糖,姜,枣,觉得升力不够,你就加点川芎
大光明云 10:52:53
黄芪+地黄—有这种意味,来代替党参, 但党参补肺脾, 你的要么黄芪量大些,要么就放入点辅佐的,如,防风,荆芥,羌活之类的; 如果偏走血分,就加川芎,当归。
大光明云 10:53:35
这种些微的变化繁多,依据季节,工作种类,病人的病势等等,不一而定。
大光明云 10:54:03
比如说冬季,肺气虚的,你的组合的黄芪量肯定要大
大光明云 10:54:33
冬季,舌淡郁滞的, 你可能要用温化行气的方法。
淡水薄云 10:54:53
补肺气直接人参上
大光明云 10:55:13
而春夏季的,则应辛凉透的药物,为什么呢,因为春夏的气升, 很难导致心肺气虚。
大光明云 10:55:44
你不是说钱贵吗,谈便宜的,你又给转回来了
大光明云 10:58:21
我们经常在学习中医,所以不自觉的它的思想会渗入到你的心灵中,
淡水薄云 10:58:37
力气不一样。3g人参三五块,刷就上去了。
10g黄芪是不贵,几次都出不来效果,综合成本反而上去了
大光明云 10:58:43
慢慢的由生疏,变成熟悉,就可以运用了。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0:59:24
也不一定3克人参就上去了,国家对于人参种植,有药检指标的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0:59:44
评价一个人参品种的补气能力,检查的是人参皂甙
淡水薄云(754856030) 10:59:53
我怀疑
淡水薄云(754856030) 11:00:03
按照这个说法, 三七应该大补元气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00:09
黄芪对于大虚病人,50-80克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00:55
三七的人参皂甙也有,但它也有别的成分,所以三七化瘀止血,兼有补气作用。
淡水薄云(754856030) 11:01:04
关于药效,我宁愿相信玄学理论,也只愿意略微参考西医。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01:17
当然是参考了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01:31
但有的时候,有直接相连的作用。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02:02
比如说,黄连素
淡水薄云(754856030) 11:02:12
如果认为人参的主要有效成份是人参皂苷,那么必须得出推论,凡是含有大量人参皂苷的都有类似人参的作用。但是使用中,三七无论怎么说都没有大补元气的作用。这说不通。所以只能参考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08:13
你这样谈论是个路子,但应该把三七中的人参皂甙含量,与人参相比才是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08:31
假如一个是70%, 一个是20%呢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10:28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思考, 人参皂甙为什么作为衡量补气指标,服用它是不是有个升发补气的能力,那么这个人参皂甙就应更深去思考,是不是其分子间的排列方式,人服用了后,具有引发气机上行,补益心肺的作用。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10:46
这些都是后世中医的深入研究,思考的项目。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11:30
如果仅仅是认为,人参皂甙==补气,就放在那里,就没有意思了,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11:43
要深入考虑的是,它的气机走向问题
淡水薄云(754856030) 11:13:22
/偷笑这个是西医的范畴了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14:10
分子,原子,电子,中子,质子,作为现代中医应该知道的,
淡水薄云(754856030) 11:14:13
就说黄连素,黄连素作用是消炎止泻。基本单一。
但是黄连在中医手上,可以消炎止泻,也可以降火不是?
所以这有效含量的问题,就有意思了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14:40
药物除了它的构成外,还要考虑微观系统的力的趋向性作用,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15:00
“这个趋向性”作用,就是中医的微观认识。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15:19
以后这类问题,你来研究吧
淡水薄云(754856030) 11:16:23
/呲牙交给博士们研究吧。
趋向性倒是中医必须学的。不然一个黄芪就卡在胃里动不了了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26:23
一切都是变动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26:29
有序变动,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26:52
无序变动,太阳系就不会存在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27:11
因为有序变动,彼此吸拉引力等,构成了阴阳,五行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27:45
人就是这天地的产物,其自身的气机运动,必须合于这种有序运动,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29:22
上中下,内外的气机变化,就是人体气运的根本。
大光明云(1102431707) 11:30:39
因此,或上之,或下之,或中聚之,或内之,或外之,或左之,或右之,就是你用药对应病症的治疗路径。

大光明云 11:42:06
学一小段内经
大光明云 11:42:17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大光明云 11:43:34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大光明云 11:48:39
译文:黄帝问道:我想了解有关虚实的道理。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就壮实,气不足的,形体就虚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脉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脉搏小而细弱的,是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黄帝又问:反常现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盛而身体反觉寒冷,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是反常现象;饮食虽多而气不足,饮食不进而气反盛的,都是反常现象;脉搏盛而血反少,脉搏小而血反多的,也是反常现象。 气旺盛而身体寒冷,是受了寒邪的伤害。气不足而身发热,是受了暑热的伤害。饮食虽多而气反少的,是由于失血或湿邪聚居于下部之故。饮食虽少而反气盛的,是由于邪气在胃和肺。脉搏小而血多,是由于病留饮而中焦有热。脉搏大而血少,是由于风邪侵入脉中且汤水不进之故。这些就是形成虚实反常的机理。
大凡实证,是由于邪气亢盛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人体正气外泄。气实的多表现为热象;气虚的多表现为寒象。针刺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治疗虚证,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
大光明云 12:03:57
解析:反病,反常之病。
大光明云 12:04:46
气盛身寒—比如说伤寒论之太阳伤寒,风寒外侵,邪正相争,其中就有身寒一种
大光明云 12:06:05
气虚身热, 气本是阳,主热, 现在气虚,反倒身热,那么怎么来的, 伤暑是一种,外面的环境非常的湿热, 湿伤阳气,邪热不去,导致身热。
大光明云 12:06:58
其实临床上,还有面色发红,口燥咽干, 吐黄痰,摸起脉来,寸关虚弱无力的
大光明云 12:08:40
有人非常希望,这一派热相,在加上寸关有力, 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之类的病,一派的清火,镇肝就是了
大光明云 12:09:30
但病人不会按他希望那样去得病, 一派的热像,舌尖发红, 寸关脉虚
大光明云 12:10:01
你的治疗,就的上托补气+清热润燥,甚至解毒。
大光明云 12:10:55
还有的人,更年期了,身体总是出汗,发热,可以又怕风吹。
大光明云 12:11:09
这也是气虚兼发热的一种
大光明云 12:11:48
那么诊断呢,你要分清哪个脏腑经络引发的发热,哪个引发的怕冷,怕风的。
大光明云 12:12:13
所以,你这边补阳,补气; 那边清热,凉血,补阴。
大光明云 12:12:30
这种寒热药共用,才能体现你的功力。
大光明云 12:13:22
像泻心汤,金匮肾气丸之类的,都有这种思想在里面,这种药方的组合,堪称典范。
大光明云 12:15:32
吃的多,而气少的,这个你怎么分析呢, 他解释说是脱血,居湿地
大光明云 12:16:17
脱血就是气血亏损的严重,吃的多,但脾胃的腐熟运化能力,不足以补益气血,所以吃的多而气少,
大光明云 12:16:29
但这个不是问题,常吃一定会吃回来
大光明云 12:17:02
但,居湿地的,这个就是碍脾了,你吃的多,脾不运化,不能转为所需要的水谷精微
大光明云 12:17:11
这个就比较难治了
大光明云 12:17:55
现代的疾病,高胆固醇,糖尿病都是这样,吃的多,不能转为有用的能力
大光明云 12:18:09
一方面饿,一方面输入多不能转化。
大光明云 12:18:54
所以,节食,吃精品,容易吸收的,最为重要,而且是常养的一个过程。
大光明云 12:19:56
谷入少而气多的, 那是因为外邪在胃,平时胃,肺不虚的, 邪正相争而气多, 碍胃而不能纳食。
大光明云 12:20:50
脉小血多, 脉小–细脉主少血; 现在反倒血多,那么一定是有鼓动血外溢的东西
大光明云 12:21:01
那就是热,热迫血行,热迫血外溢
大光明云 12:21:44
你喝热饮,阳气外发,血随之而外现,当下就可以体现出面红
大光明云 12:23:23
脉大血少,大脉说明有外鼓之势, 但血不随之,则为脉内有风填充之,另外水浆之液体再难以摄入,则血更少。
大光明云 12:23:53

大光明云 12:24:09
内经学习到这里

淡水薄云 12:26:10
脉小血多,血多是怎么看的?比如面红?
大光明云 12:51:47
首先要想什么会导致脉小; 1 寒凝压制,2 血瘀压;3 血虚,4 阴虚。
大光明云 12:52:14
血多,要看在什么部位表现,
大光明云 12:54:01
皮部的红色,热相表现,我们说血在络脉比较多, 那么这里举例是说, 为什么脉小却在皮部体现出血多的样子(不是全身的血多),所以他解释是因为在中焦有热。
大光明云 12:55:20
其实中焦有热,热趋于上, 只是上体现出热, 夹血则面色发红,而下焦因为中上二焦的上趋势力,导致了下焦可能亏损
大光明云 12:55:29
所以一定要辨证动态地看问题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之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