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6
大光明云 04:11:41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光明云 04:12:29
原文: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大光明云 04:14:33
译文:黄帝问道:有的妇女怀孕九个月,而不能说话的,这是什麽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中的络脉被胎儿压迫,阻绝不通所致。
黄帝说:为什麽这样说呢?
岐伯说:胞宫的络脉系于肾脏,而足少阴肾脉贯肾上系于舌本,今胞宫的络脉受阻,肾脉亦不能上通于舌,舌本失养,故不能言语。
黄帝说: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不需要治疗,待至十月分娩之后,胞络通,声音就会自然恢复。
大光明云 04:17:41
解析:胞宫络脉系于肾,为肾经之少阴脉
大光明云 04:18:17
胞宫不仅仅与肾脉相关,且与任脉, 冲脉,胃经,密切相关
大光明云 04:20:18
大光明云 04:21:01
蓝色:conceptioin vessel 任脉
大光明云 04:21:42
绿色:penetrating vessel冲脉,与肾脉重合
大光明云 04:22:10
另有ST胃经的气冲穴Qichong
大光明云 04:22:47
所以子宫区循行的脉的路线很清楚地呈现出来。
大光明云 04:24:10
足少阴肾脉贯肾上系舌本
大光明云 04:24:42
大光明云 04:24:49
大光明云 04:25:03
这个上系舌本,就是指舌根部分
大光明云 04:26:17
所以你看舌象,舌根部分为什么代表下焦的肾,是有循行区来证明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少阴系舌本,就无法建立联系,成了一个死记硬背的东西。
大光明云 04:27:51
那么怀孕胎儿压迫子宫,要是影响到肾脉上,肾输送经气于舌根不足,那么发言受到影响。
大光明云 04:29:24
原文: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赢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大光明云 04:31:42
译文:〈〈刺法〉〉上说:正气不足的不可用泻法,邪气有余的不可用补法,以免因误治而造成疾病。然后按正确的方法来调治。
所谓“无损不足”,就是怀孕九月而身体瘦弱的,不可再用针石治疗以伤其正气。所谓“无益有余”,就是说腹中已经怀孕而又妄用泻法,用泻法则精气耗伤,使病邪独据于中,正虚邪实,所以说疾病形成了。
大光明云 04:33:31
原文: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
帝曰:善。
大光明云 04:42:33
译文:黄帝说:有病胁下胀满,气逆喘促,二三年不好的,是什麽疾病呢?
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在胁下而不在胃,所以不妨碍饮食,治疗时切不可用艾灸和针刺,必须逐渐地用导引法疏通气血,并结合药物慢慢调治,若单靠药物也是不能治愈的。
大光明云 04:44:15
解析:胁下集聚, 气逆喘促, 我们看这个聚集的区域,就是指的肝胆区, 这个地方有气滞, 它讲不能用艾灸和针刺 而且单靠药物也不能治愈。
大光明云 04:45:09
那么这种胀满感,你要分析它是左侧的,还是右侧的, 按现在的脉诊,中焦脉是弱脉还是强实脉
大光明云 04:45:58
如果脉不虚,你大可以针刺治疗,以泄其有余也, 虚脉的,则为虚滞,不宜用针法治疗
大光明云 04:48:27
右侧的,往往在肝俞,胆俞,脾俞,三焦俞这些个部分出问题, 那么实者你针刺这个地方用泻法,刮痧,推拿正位都可以使用治疗。
大光明云 04:48:44
虚脉则不用
大光明云 04:49:02
药剂大致为小柴胡汤,逍遥散,舒肝散之类的
大光明云 04:51:06
导引法:乃以意领气法,可以以真气运行法导之, 有经验的人,在导引中,会发现两胁的郁滞的气,可以在你的意念导引下向气海,关元穴移动,从而解决郁滞的问题。
大光明云 04:53:15
译文:人有身体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并且环绕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麽疾病呢?
岐伯说:病名叫伏梁,这是由于风邪久留于体内所致。邪气流溢于大肠,因为肓膜的起源在肚脐下部,所以环绕脐部作痛。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小便涩滞不利的疾病。
大光明云 04:55:37
解析:肿胀—-你要看看是红肿,还是与皮肤一样颜色的水肿。红肿者毒风,以清热解毒治疗之; 水肿者,风寒,你暖下焦利湿法治疗。 这种病病根在肓膜–肚脐下周围之膜原。
大光明云 04:55:45
所以按摩不会解决问题
大光明云 04:58:25
暖下焦利湿什么药? 吴茱萸,肉桂,小茴香,乌药之类的
大光明云 04:58:44
然后再协同运用祛湿药来治疗
大光明云 05:08:15
黄帝说:人有尺部脉搏跳动数疾,筋脉拘急外现的,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说:这就是所谓诊筋病,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见到或白或黑的颜色,病情则更加严重。
大光明云 05:10:55
解析:尺部脉跳动数疾—以尺肤脉来考虑,为接近胳膊内肘处,其脉跳快速,可以参照寸部动脉而谈, 而紧脉聚集的,为肘内筋脉屈伸不利。
大光明云 05:11:38
尺肤脉的尺脉,尽管与我们今天的寸口取脉寸关尺不同; 但尺肤脉的尺脉仍然具有候肾的作用。
大光明云 05:13:32
那么尺部脉数疾,说明人体的气血于下焦比较集中,肝行气于上,肾阴为子母,今下焦聚积寒象而数,则肝气之上发能力弱,紧脉不得已濡养,阳气缺乏,故拘急。
大光明云 05:14:09
白黑色,白为寒,黑为郁滞,为痛。 所以病情严重。
大光明云 05:14:46
黄帝说: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麽得的?叫做什麽病呢?
岐伯说:此人当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气向内侵入骨髓,脑为髓海,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
黄帝说:好
大光明云 05:16:31
解析:头风经久不愈,这里讲的寒邪入髓, 所以尽管伤寒论有六经辨证之寒邪入侵的途径,但在这里我们看到,寒邪可以由皮部,络脉,腠理,正经,经筋,骨,这是另外一种入侵途径。
大光明云 05:17:31
治疗方法呢, 甘缓补益,上驱风寒。
大光明云 05:19:16
甘缓补益的目的是给你的正气,营卫之气以后力,没有后力的支撑,你驱风寒,它也会再回来,反复发作,你只有内力足了,加上透邪解表祛风药,才能袪到根本。
大光明云 05:21:15
原文: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
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
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
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帝曰:有病庞然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帝曰:善。
大光明云 05:27:31
译文: 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麽?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所化生的五脏的经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导致脾的水谷精微津液输送障碍,使得它们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溢,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转成消渴病。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
大光明云 05:30:03
解析: 消渴病之初发,内生的郁热很严重,病人大渴,嗜食寒凉,结果是郁热未去,脾伤于寒, 变成了一方面有热,一方面脾胃寒凉,吃热药则更热,吃寒药则伤脾。
大光明云 05:30:27
所以此病也有初、中、后期三个阶段
大光明云 05:30:44
初起以白虎汤治疗,稍兼护脾;
大光明云 05:31:31
中期: 凉药为透邪热,热药为补脾,然补脾要多燥,所以要兼以补血。
大光明云 05:32:12
后期:热势大衰,补脾兼运,补血为主。
大光明云 05:34:28
补脾兼健运: 补气之炒白术,党参,黄芪等;健运:砂仁,白芷,木香等; 补血:当归,阿胶等。 过寒的,加炮姜,姜炭等。 稍佐凉药透之,如连翘,茵陈等。
大光明云 05:38:32
译文:黄帝说:有病口中发苦的,应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治疗,这是什麽病?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说:病名叫胆瘅。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部为之外使。患者因屡次谋略而不能决断,情绪苦闷,遂使胆失却正常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治疗时应取胆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胆俞穴,这种治法。记载于《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大光明云 05:44:06
解析:从前面讲的去阳陵泉穴治疗,后面又说去日月穴,以及胆俞穴治疗,显然说明阳陵泉不管用。
大光明云 05:45:27
大光明云 05:47:23
胆经的阳陵泉为五俞穴之合穴, 又是八会穴的筋穴,凡是筋腱有毛病的,均可取阳陵泉穴治疗
大光明云 05:49:13
从后世的针经来讲,这个阳陵泉也有疏肝气,利肝胆湿热的作用。 但在内经这里,显然认为它不是治疗胆瘅的穴位。
大光明云 05:53:47
大光明云 05:54:12
此为胆经的日月穴,为胆脾经的交会穴。 同时也是胆的前募穴。
大光明云 05:54:30
这个募穴它通治胆的一切病症。
大光明云 05:55:20
它具有利胆疏肝降逆气, 祛湿热的作用。
大光明云 05:55:55
大光明云 05:57:08
而在膀胱经上的胆俞穴,它具有清湿热, 袪外邪, 补调胆气,补胆气虚的作用,这个补泄在于你的用针方式。
大光明云 06:13:38
译文:黄帝说:有患癃病,一天要解数十次小便,这是正气不足的现象。同时又有身热如炭火,咽喉与胸膺之间有格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又是邪气有余的现象。寸口脉微细如头发,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这种病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叫做什麽病呢?
岐伯说:此病是太阴脾脏不足,热邪炽盛在胃,症状却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属于不能治的死症。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的证候。
大光明云 06:14:32
太阴脉微细如法—就是指寸口脉。
大光明云 06:14:51
太阴经有两条,1 手太阴肺经;2 足太阴脾经。
大光明云 06:15:56
人迎脉盛—跳动的急促而有力,而寸口脉却是弱的, 然后呢 ,身热如或, 肺气又上逆
大光明云 06:17:04
本来上行气对于寸口脉有补益作用,但上逆呢,症见呼吸短促, 必应降之来治疗,而寸口脉弱,不容你降气。
大光明云 06:17:53
身热如炭火必清之,寸口脉弱清热也讲伤气,
大光明云 06:18:51
人迎脉洪盛,寸脉脉弱,则为头颈部,与胸部沟通不了,障碍重重, 所以格塞不通。。
大光明云 06:20:22
所以病位在于,颈–胸的沟通问题,胸部为心肺,若无情志之烦躁,难睡,心悸等现象,当责于肺。
大光明云 06:20:59
所以这是难治的危证
大光明云 06:24:36
黄帝说:什麽叫“五有余、二不足”呢?
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身热如炭,颈部胸部如格绝,人迎躁盛,喘息,气逆,等五种病气有余的证侯。所谓“二不足”,就是癃一日数十溲,脉微细如发两种正气不足证候。现在患者外见五有余,
内见二不足,这种病既不能依有余而攻其表,又不能从不足而补其里,所以说是必死无疑了。
大光明云 06:27:34
黄帝说:人出生以后就患有癫痫病的,病的名字叫什麽?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说:病的名字叫胎病,这种病是胎儿在母腹中得的,由于其母曾受到很大的惊恐,气逆于上而不下,精也随而上逆,精气并聚不散,影响及胎儿故其子生下来就患癫痫病。
大光明云 06:29:09
解析:精上而不下,作为胎儿也不能得到足够的精来补阳身体,精缺则导致神以及经筋失养,导致癫痫。
大光明云 06:29:37
这个地方西医有遗传基因说
大光明云 06:29:52
中医从精来论述
大光明云 06:32:03
黄帝说:面目浮肿,象有水状,切按脉搏大而且紧,身体没有痛处,形体也不消瘦,但不能吃饭,或者吃的很少,这种病叫什麽呢?
岐伯说:这种病发生在肾脏,名叫肾风。肾风病人到了不能吃饭,常常惊恐的阶段,若惊后心气不能恢复,心气萎靡,而为死症。
黄帝说:对
大光明云 06:34:55
解析:面目浮肿,有水状,肾虚之肾水泛滥
大光明云 06:35:14
不能吃饭,则说明寒湿入中焦,
大光明云 06:41:19
脉博大者,博大而外发,则中阳亏损, 博大而紧,一外发,一紧,则如皮鼓脉与革脉相似。
大光明云 06:42:20
那么,当惊恐伤心气后, 外发之势削弱,全成为细紧脉,则为死症。
大光明云 06:50:39
大光明云 06:50:41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