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6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今天学习内经讲的腰痛,很有意思,大致有15种腰痛。
原文: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出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尻—kao一声音,代表臀部,屁股。
译文: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委中穴,为下合穴,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合则治腑的论述。足太阳经又称之为水腑,取其合穴,用于治疗经气的郁滞,春季不放血是因为,水腑到春季是,是其子主令,如果此时放血会发生子盗母气的问题,引发膀胱经气衰弱。
足少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成骨的起点出血,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成骨穴即阳关穴,另一个名字叫做膝阳关。
作用:疏筋利关节,祛风,祛风湿。其实这种循经的腰痛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和区域的。
这种胆经循行区的腰痛,依靠这个图,会很清楚地表现出来,膝阳关穴的作用机理我们还不甚明了,只是针经上这样讲。
阳明经脉发病而使人腰痛,颈项不能转动回顾,如果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阳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下巨虚穴刺出其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阳明经腰痛图示:
足三里:胃经的合穴, 他又是很重要的胃经的补气穴,称之为泛补穴,用于治疗一切虚证。前面讲的合穴治疗腑证,胃经引发腰痛,同时脖子转动费力,认为是胃气不足所致。本来我们常说,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之经,但未必它就不能得虚病,
上巨虚是大肠的合穴,而下巨虚穴是小肠经的合穴,秋天不出血是因为土气在秋季衰,此时不能放血。至于上下巨虚刺出血的问题,是指有郁热,通过出血可以泻郁热。关于此处问题,可以参考针灸甲乙经。在类经,以及黄元御评内经部分,没有涉及到这方面内容。但我们从基本的治法:放血—-一定是属于血瘀,血实热,才能放血来治疗。
足少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足少阴经贯脊,所以脊骨内侧痛是其腰痛特征之一。复溜穴,乃肾经的金穴。
按五俞穴讲叫做经穴 ,按五行穴讲叫做“金穴”,其作用:补肾;通调水道,治疗水肿; 调汗; 祛湿清湿热; 强健腰区。这些穴位的作用怎么来的,从五行穴来讲,金穴下行,因此此之具有补水的功能。即所谓的补肾功能,当肾气强的时候,则可以体现在其气化蒸腾作用,那么厚的 利湿,调汗,健腰则是必然的,其实按五行功能推导穴位的功能, 何止这个穴位有这个功能呢?按五俞穴推导,经—主咳喘气逆。则其作用与肺有一定的联系。
厥阴经脉发病使人腰痛,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弩弦一样,治疗时应刺阻厥阴的经脉,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处,摸之有结络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针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足厥阴肝经不循行后背,所谓的腰痛只能是两胁区域,以两胁不舒为主要特征,至于发生腰痛,那是继发性的疼痛。肝脉主弦,所以腰痛以绷紧弦状为主,蠡沟穴,乃肝经的络穴,其络与胆经的原穴丘墟穴密切。
5寸高于内踝, 在胫骨后缘上,作用:疏肝,理气,利性器; 袪下焦湿热; 调月经;治疗肥气。而且此处说在鱼肚处有结节,所以此为循经作用,循经解郁。
通过这个地方的学习,你应该知道,内经所描述的某些内容,并不完美,部分的只是朴素的,就某一方面所阐述的治法,而且治法不详,原理不清楚。
2018-11-08
原文: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盳盳)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解脉:就是膀胱经的经别。我们以前谈经的时候,有正经,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等。那么这个解脉就是膀胱经经别
这个经别的方向,现今的针灸课本与古时描述的方向正好相反。古时讲:解脉,足太阳经之别,散行而下,故名之。 循肩膊而下脊背, 下属膀胱,从髀后而合腘中。现代的根本讲:足太阳经经别,起于腘窝部委中穴, 上行至骶骨, 绕肛门一周,连接膀胱, 上行散布于肾, 然后沿脊椎上行,散布于心区, 然后在颈部浮出于足太阳膀胱正经相合。
译文:解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治疗时应取解脉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委阳穴处,有血络横见,紫黑盛满,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象腰部被折断一样,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治疗时应刺解脉,在郄中有络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眼视物不清,为膀胱正经之睛明穴受到影响。
委阳穴为膀胱经第39号穴位,同时也是三焦经的下合穴;它的功能是调理三焦,调理小便, 同时还有循经止痛的作用。黑血–血瘀也,刺络放血疗法可以直接治疗,但仍然要看患者的虚实,如果偏虚的,你可以在放血前,给患者服用生姜大枣水。
原文: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同阴之脉–少阳经的别络。
注: 上面的散脉还有另一种讲法,认为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这个一般针灸书上所描述的络脉不全面。
这个络脉是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58号穴位飞扬穴开始的,它一方面下行直接连接肾经原穴K-3 太溪穴。另一方面的则是沿膀胱经上行,可惜缺少这个络脉循行描述。但上面讲的“经别”走向,如果按络脉理解,也是一种方法,总之这个地方描述不清楚。
同阴之脉==别络,究竟是之络脉,还是经别,也没有说清楚,所以,我们把少阳胆经的经别,络脉都给出
经别
那么,我们看看黄元御怎么说的,同阴之脉,足少阳之别络也, 病少阳上行足外踝上,别走厥阴,并经。
此说为足少阳的络脉,而不是经别;那么再看看这个络脉图形,并足少阳经上行,你看看这个络脉图,没有上行的讲法。
你会看到足部两条线,从胆经的 光明穴开始,一条连接肝经的原穴太冲穴, 一条从光明穴下行布散到脚底。从络脉看,这个符合在脚附近。而经别则沿身体侧位上行至面部。
译文:同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胀闷沉重,好象有小锤在里面敲击,病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应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针三次。
沉重胀闷腰痛,如小锤敲击,这个是个病症表现,其实临床上,你还是要诊断痛的循经区域。
原文: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端下间,去地一尺所。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这是阳维脉的图示
阳维脉发于足太阳经的金门穴, 循外踝上行至胆经的阳交穴,而后沿身侧上行至肩部诸穴,上并于胆经诸穴。奇经八脉除了督脉,任脉有自己特有的穴位之外,其余的都是与十二正经的穴位有一定的连接,但走向不同。这个地方讲,阳维脉腰痛,沿经循行区通而发肿, 此时要刺太阳经的“承山穴”—去地一尺合于膀胱经乃承山穴也。
衡络之脉,即带脉。带脉横络腰间,故称。带脉能约束纵行之脉,足之三阴、三阳以及阴阳二蹻脉皆受带脉之约束,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带脉还有固护胎儿和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
衡络之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滞在里。治疗时应刺委阳大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
衡络脉,古今说法不一,大概是年代久远,这都是内经难解的地方。
带脉
原文: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肠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盳盳)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译文:会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则汗出,汗止则欲饮水,并表现着行动不安的状态,治疗时应刺直阳之脉上三次,其部位在阳蹻申脉穴上,足太阳郄中穴下五寸的承山穴处,视其左右有络脉横居、血络盛满的,刺出其血。
本条经文,注家说法亦颇不一,姑从王冰之说以释之。脱阴为腰痛之文,待考。
会阴之脉, 督脉,任脉,冲脉三脉交会处。 穴位在肝门与性器官之间。
飞阳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治疗时应取筋内侧的复溜穴刺二次,其穴在内踝上大筋的前面,足太阴经的后面,内踝上二寸处。
此条不细解了。
散脉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热甚则生心烦,腰下好象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甚至会发生遗尿,治疗时应刺散脉下俞之巨虚上廉和巨虚下廉,其穴在膝前外侧骨肉分间,看到有青筋缠束的脉络,即用针刺
三次。
三脉,王冰注为,足太阴之别, 散行而上,循股内。入腹中,与少阴少阳结合于腰下。
别一个字,可以翻译成经别;也可以翻译成别络,那么成了两条不同的线路了。
我们把这两个都呈现出来。
脾经络脉
脾经经别
都有上行,循股内,入腹中的特点。 至于散脉的刺上下巨虚部分,值得商量。我们是泛学黄帝内经,不可能就某个问题,做过细的研究,呈现出来,给大家参考。
原文: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腰痛挟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盳盳)然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
刺腰尻交者,两髁胛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译文:肉里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则筋劢拘急挛缩,治疗时应刺肉里之脉二次,其穴在阻太阳的外前方,阻少阳绝骨之端的后面。 腰痛挟脊背而痛,上连头部拘强不舒,眼睛昏花,好象要跌倒,治疗时应刺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出血。
肉里之脉,即足少阳的阳辅穴。
腿部太阳之外没错,少阳绝骨—就是悬钟穴的后端有问题,你可以看到这个阳辅穴在悬钟穴的上前方一点。
译文:腰痛,沿着脊两侧而痛,到头部也紧紧的不舒服,目视不清,身欲摔倒,刺委中穴出血。
译文:腰痛时有寒冷感觉的,应刺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以散阳分之阴邪;有热感觉的,应刺足厥阴经,以去阴中之风热;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少阳经,以转枢机关;若内热而喘促的,应刺足少阴经,以壮水制火,并刺委中的血络出血。
译文: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应刺足阳明经;感觉上部火热的,应刺足太阴经;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应刺足少阴经。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阴经。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阴经。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举动的,应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刺足少阴经。
腰痛时牵引少腹,引动季胁之下,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尻交处的下髎穴,其部位在两踝骨下挟脊两旁的坚肉处,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并采用左痛刺右侧、右痛刺左侧的方法。
讲了一大堆的刺法,可惜理论没有连贯性,历代医家进行注解,仍未了了。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