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之热论篇第三十一

2018-10-09
大光明云 11:23:24
热论篇第三十一
大光明云 11:24:00
我们学习热论篇,可以看到张仲景在内经中的取材,创编伤寒论
大光明云 11:25:12
原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
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
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
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大光明云 11:26:24
译文: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
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大光明云 11:36:44
阳经一共6条,所有的阳经都交会于大椎穴附近
大光明云 11:41:07
这些经的循行,交会,你得有点针灸穴道的基础
大光明云 11:42:24
我们近代的针灸穴道并没有直接说明膀胱经连与风府,但经线有这种连接
大光明云 11:42:49

大光明云 11:43:30
从脑户下行,至大椎,然后再别出。
大光明云 11:43:47

大光明云 11:45:04
所以要想学好内经,你得补足经络线路的课
大光明云 11:45:37
那个不难学,但得有耐心,如同小孩画图,摆积木那样,去熟悉,认识它
大光明云 12:09:52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
不能安卧。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
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
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大光明云 12:29:19

大光明云 12:38:15

大光明云 12:38:43
这样你对照两个表,就可以看到张仲景发展出的伤寒论,哪个地方增补内容了
大光明云 12:39:14
如,厥阴病,指的是四肢厥冷,吐蛔虫
大光明云 12:39:51
与阴囊收引,阴器寒痛没多大关系
大光明云 12:45:17
原文: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
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大光明云 12:51:24
一古干已而嚏—舌干已而嚏
大光明云 12:52:50
译文: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
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大光明云 12:53:48
今天到这里

2018-10-10
大光明云 04:48:32
原文: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
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大光明云 04:50:21
上次讲热病论,病邪外传,从三阳经入三阴经,如果出现的是经经之间的单传,一般预后良好,六天后,人体的正气恢复,那么到下一个循环期就可以痊愈
大光明云 04:50:47
如果在开始传的过程中,发生了阴阳经同病,就比较危险了
大光明云 04:53:27
那么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曾经讲过并病与合病
大光明云 04:53:51
并病就是一经病未好,又继发另一经病;
大光明云 04:54:01
合病就是两经共同发病。
大光明云 04:57:30
译文:黄帝说:怎麽治疗呢?
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大光明云 04:57:52
内经认为三阳病在表,均可发汗治疗
大光明云 04:58:17
后世伤寒论,少阳病,则用和解的小柴胡汤,阳明病,则用白虎汤治疗
大光明云 04:59:00
均有外发透邪之势,只是后代已经把发汗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了
大光明云 04:59:59
比如说白虎汤的生石膏,它本身具有透温出汗的功能,但现在已经不把石膏列入到解表药里了,而是列入到了清热的甘寒药
大光明云 05:01:01
而邪入里的用泻下法,但这个可不是六经辨证的少阴病,少阴病拿今天的脏腑辨证来讲,就是肾阳虚,这个绝对不能用泻法的
大光明云 05:02:05
那么这里讲的三阴病用泻法,那是指邪入三阴,临床上,其脉力仍然很强的,强、才经得起泻。
大光明云 05:05:55
译文: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麽原因呢?
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
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麽禁忌呢?
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大光明云 05:07:16
热病—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同时可以体现高热,寒热交替等症状,与后期的温病不是一回事。
大光明云 05:07:59
那么外感病,最忌讳的是,你在得这个病的时候,仍然,鱼肉虾奶酪等往里进食
大光明云 05:08:15
所以中医开药,对于患者来讲一定有饮食禁忌的
大光明云 05:08:31
可以说,不遵守饮食禁忌,这个病是看不好的
大光明云 05:09:04
比如说三阳病症,用汗法,但你这时吃了炸油条,鱿鱼圈
大光明云 05:10:51
这种腻滞的作用,当然会阻滞你的汗出带邪的作用,所谓的余热,就是正邪相争产生的垃圾产物,或汗法,或者下法,以身体的运化代谢畅通为度
大光明云 05:11:38
饮食过多,当然会消耗脾胃的腐熟运化的功能,导致呆滞,成食积
大光明云 05:26:29
原文: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大光明云 05:35:39

大光明云 05:36:11
这个地方明确地告诉你,两感乃表里经俱病
大光明云 05:47:05
译文: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
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逝发张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大光明云 05:47:32
这是两经,两经受病,发展到第六天为死亡
大光明云 05:48:05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说:阴阳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光明云 05:48:16
这是六经俱病,三天就亡。
大光明云 05:49:11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大光明云 05:50:02
夏至以前为春,此为春温病,与后世的温病不同, 这个是简单的轮廓而说。
大光明云 05:50:33
后一部分讲,暑病以汗出来治疗,不要制止。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之热论篇第三十一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