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2
大光明云 08:25:20
(三)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通过经脉络属互为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具有彻底消化、化生精微之意。小肠主受盛和化物的功能,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在小肠内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若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失调,可出现腹胀、腹痛、便溏。
2.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二是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小肠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故又有“小肠主液”之称。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与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如小肠泌别清浊异常,则水走大肠,可见小便短少、泄泻、便溏等症。
大光明云 08:27:06
大光明云 08:28:17
大光明云 08:28:51
心与小肠相表里
大光明云 08:29:19
一个是小肠正经与心的连接
大光明云 08:29:28
一个是络原的关系
大光明云 08:30:31
小肠络穴名为“支正穴”,心经原穴为神门,二者构成了表里关系。
大光明云 08:32:34
小肠的受盛化物的作用,大概受到了西医的影响, 此受盛化物 通常与脾的功能相近
大光明云 08:33:11
脾化生水谷精微而升清运动
大光明云 08:34:15
这里的小肠盛化, 化水谷为精微,如果出现问题,则有腹胀,腹痛,便溏—–这都是一些列的脾的症状
大光明云 08:35:04
但通过学习参考其它部分,我们知道,尽管我们的诊断以五脏为基础,然并非是六腑不得病。
大光明云 08:36:07
下面的这个泌别清浊的作用,他怎么讲呢
大光明云 08:36:36
他说水谷精微是小肠形成的—–运送水谷精微是脾的作用。这就接近近代医学了。
大光明云 08:36:49
但我们用药上,没有入小肠经的药物
大光明云 08:36:59
还是以脾为主。
大光明云 08:38:03
我们的药物归经要是能有入五脏六腑的全面行就好了
【活跃】已注学员35-云南蔡俊 08:38:25
有没有可能,中医说的脾,实际上就是西医说的消化系统?包括了现代解剖学的胃壁小肠壁(小肠褶皱)这些
大光明云 09:07:14
中医的脾—胰,脾,小肠,脾经等。
大光明云 09:08:53
小肠出毛病那个头端十二指肠容易出问题
大光明云 09:09:12
那个方法有胆管,胰管都汇合到那里
大光明云 09:09:48
如果那地方堵了,后者胃酸流到那个地方,则形成十二指肠炎症,或者溃疡。
大光明云 09:10:17
大光明云 09:10:30
大光明云 09:12:13
(四)大肠
大肠为管道器官,位于腹中,包括结肠和直肠,其上口的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与肺通过经脉络属,互为表里。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需经大肠的燥化才能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大肠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传导失常和粪便的改变。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可见腹痛下痢、里急后重;大肠实热,肠液干枯,可见便结;大肠虚寒,水谷杂下,可见腹痛、肠鸣、泄泻。
大光明云 09:13:48
大光明云 09:14:15
手阳明大肠经与肺联络
大光明云 09:14:44
大光明云 09:16:06
大肠经的络穴叫偏历,上行一条线到面颊部分;下行一条线(没画出来)到太渊穴,构成了络原表里配合。
大光明云 09:17:16
有人说大肠经都在手臂上,怎么治疗大肠,你看脖子的那个地方的经线,从大椎下行络肺连大肠。
大光明云 09:17:36
因为有内在的联系,所以可以治疗大肠腑病
大光明云 09:19:21
大肠的主要作用是传化糟粕形成粪便,那么它也在控制自身的吸水功能。 大肠热则吸水多,大便就干燥,寒则吸水少,泄泻
大光明云 09:29:06
大肠湿热病,肠风下血症,痔疮出血症以热型肠病为多数
大光明云 09:31:16
肠风下血—的痢疾症状,才用的方法是通因通治法
大光明云 09:31:31
痢疾无固涩止血法
大光明云 09:37:20
痢疾属于特种病毒类的病,如果用固涩止血法会使得基本严重
大光明云 09:37:50
一般用白头翁,槐花米,大黄等,作为组方来治疗
大光明云 09:38:27
(五)膀胱
膀胱位于下腹部,是一个中空囊状器官,膀胱与肾通过经脉络属互为表里。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尿液为津液所化,津液经肾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尿液在膀胱内潴留至一定程度时,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失常,可见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少、尿闭、或尿失禁、遗尿等症。
大光明云 09:40:10
这就是膀胱与身相表里的图
大光明云 09:40:38
大光明云 09:42:15
这个是它的络脉走向一条转到前面内侧,与肾经平衡
大光明云 09:42:34
另一条直接连接身经的原穴,太溪穴
大光明云 09:42:55
大光明云 09:43:20
膀胱口的开合,由肾的气化功能来体现的。
大光明云 09:43:57
这里面有个重要的病证,就是尿道炎,膀胱炎等
大光明云 09:44:36
这类的病是热病,但病人体现的是恶寒,怕冷,舌淡等,低烧
大光明云 09:44:47
小便不利
大光明云 09:45:32
这类病与风寒外感类似,很容易搞错
大光明云 09:46:11
以小便涩痛,淋漓不尽为主要表现。
大光明云 09:52:12
以后你就会遇到这类疾病
大光明云 09:56:54
提及这类病是因为容易误诊,风寒用得实辛温解表治疗
大光明云 09:57:20
但尿道炎,绝对不是,要透邪解毒,利小便。
大光明云 09:58:01
(一)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三焦某些具体概念尚未明确,如在三焦的形态方面,《难经》提出“有名而无形”的说法,引起后世医家的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取得统一的认识。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居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目前,一般受张氏上述认识的影响,认为三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而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可见人体五脏六腑之中,唯有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所以《灵枢·本输》将三焦称之为“孤腑”。但对三焦的生理功能认识是一致的,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通行原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所以《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症之法》说:“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这是对三焦通行原气作用的详尽描述。
2.运行水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说明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共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水液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故说:“上焦不治则水犯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类经·藏象类》)
3.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⑴ 上焦: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如雾露之溉,故称“上焦如雾”。
⑵ 中焦: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至脐的腹部,包括脾与胃。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如酿酒一样,故称“中焦如沤”。
⑶ 下焦:一般以脐以下至二阴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阴部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属中焦,但应其生理功能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与肾一并列为下焦。其主要功能是泌别清浊,排泄糟粕和尿液,有如水浊不断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一样,故称“下焦如渎”。
三、奇恒之府的主要功能
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 属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而与脏相似,既区别于脏,又不同于腑,故把它们称作奇恒之腑。髓、骨、脉、胆前已论述,本节仅介绍脑与女子胞。
大光明云 10:01:01
大光明云 10:01:10
三焦与心包经相表里
大光明云 10:02:07
这图画的倒是干净利落,走内而只是连心包
大光明云 10:03:59
大光明云 10:05:14
三焦经络穴外关形成两条络脉,一条沿手臂上行入乳中
大光明云 10:06:56
另一条沿手臂下行后,透过手腕直接连接心包经的原穴“大陵穴”
大光明云 10:07:30
三焦的自古以来就说法不一,有说把身体的躯干部划分三类的
大光明云 10:07:45
有的说是身体内的“大网膜”
大光明云 10:08:10
就是连接内部器官的那些个膜,如肠系膜等
大光明云 10:08:34
三焦通条水道就是通过这些个大网膜来完成的
大光明云 10:08:57
近代的唐容川,张锡纯等支持这种说法
大光明云 10:09:36
三焦除了古代说过三焦辨证外,近代已经很少提及它了。
大光明云 10:11:57
(一)脑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腑”(《灵枢·海论》),这不但指出脑是髓汇集而成,也明确指出脑的确切部位,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枢机,是产生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器官,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本草纲目》也强调:“脑为元神之府”。人处理各项事情及睡梦现象,都是脑功能活动的结果,可见脑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是人的生命之本,脑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正常,则表现为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反之,则往往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狂躁易怒、甚或昏愦等。
2.主感觉运动
指人的视、听、臭、触感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脑主感觉运动正常,则视物精明,听力聪颖,嗅觉灵敏,感觉正常,运动如常,轻劲有力;若脑病而感觉运动失常,就可出现视物不清、听觉失聪、嗅觉不灵、感觉迟钝、运动乏力、懈怠安卧。如髓海不足,可出现头晕、目眩、耳鸣。正如《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口问》也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即是其病理概括。这说明视觉、听觉以及精神状态的变化均依赖于脑的功能活动。
大光明云 10:14:38
脑你怎么记忆呢,他是清阳之府
大光明云 10:15:19
就是说输道脑这个部分应该都是精化,
大光明云 10:15:34
这个精化包括两个部分,1 气;2 津液
大光明云 10:16:17
气--上行的有肝,脾,肾(沿督脉而上达于脑)
大光明云 10:16:44
这里面的两个病---一个是过上,一个是不及
大光明云 10:17:22
过上则脑胀肿的感觉,头痛如裂
大光明云 10:18:05
不及---则脑力不支,昏昏沉沉,甚至不愿意抬头,觉得头重
玉米 10:18:18
这个精化包括两个部分,1 气;2 津液
@大光明云 这个精化气中医怎么理解啊?
大光明云 10:18:31
第二个津液上脑。
大光明云 10:19:13
包括两部分,一个是脊髓液,由肾经,督脉,带脉的精气往上送,来濡养大脑。
大光明云 10:20:11
第二个,就是脾的升清,肝的升发,这二者固然都是以“气升”为主,但其所携带的血,津液可以濡养脑
大光明云 10:20:39
如肝血在肝气的带动下,到到脑内眼后面
大光明云 10:21:18
水谷精微在脾的升清带动下,濡养脑
大光明云 10:22:02
那么病态呢,比如说脾的化湿,化痰的能力差,就会引这些痰湿上行
大光明云 10:22:27
痰湿于脑,则体现头晕,迷糊,恶心等
大光明云 10:23:15
这个痰湿于脑,和痰湿于中焦是并发的,因为是脾运化水湿出了毛病
大光明云 10:23:53
所以除了半夏外,天南星,胆南星之类中药也要考虑
大光明云 10:24:26
肝气夹肝血上冲于脑,则脑胀目赤
大光明云 10:24:51
上行不及,则精神不振,目涩无神
大光明云 10:25:26
脊髓液问题,因其气动起于下焦,包括两肾间的名门
大光明云 10:26:33
命门
大光明云 10:26:56
所以肾虚,肾精亏损,直接影响脊髓液入脑,这个病比较严重
【活跃】已注学员35-云南蔡俊 10:27:33
会导致脑萎缩么
【管理员】孤狼啸月 10:46:19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
大光明云 10:49:40
送上不及则萎缩,
大光明云 10:50:09
所以老年病,平时血压素低的,易得萎缩
玉米 10:50:16
脑能化气是指的脑能产生脑电波,而产生精神作用吗?
大光明云 10:50:33
高的,则常充血与脑,或脑梗,或出血
大光明云 10:50:56
脑化气不是中医概念
【活跃】已注学员35-云南蔡俊 10:53:43
额,打个岔,打个岔
【活跃】已注学员35-云南蔡俊 10:54:28
中医经常见到的“治萎独取阳明”,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大光明云 11:19:52
那不是常见的治萎独取阳明
大光明云 11:20:03
那是内经讲的萎症
大光明云 11:20:23
其中有一种是阳明燥热所来的
大光明云 11:20:38
现代治萎已经远超这个范围了
【活跃】已注学员35-云南蔡俊 11:23:29
那个是不是比如说肌肉萎缩啥的才算古代的萎症范围
大光明云 11:25:33
你问错了,萎病--肌肉萎缩无力等; 治疗的方法现代医学参考古代的治萎独取阳明,但后来发展的,不一定要独取阳明。
【活跃】已注学员35-云南蔡俊 11:26:17
后来发展?
大光明云 11:26:22
脾主四肢,萎病不仅仅是阳明热燥伤津,使得津液不能传送到四肢。
大光明云 11:26:51
脾虚的情况下,不能布散水谷精微,也可以导致萎病
大光明云 11:27:19
你问的是中医内科学里的内容
大光明云 11:27:33
你是不是现在学到这个地方了?
大光明云 11:29:05
内科学里讲萎症有四大原因
【活跃】已注学员35-云南蔡俊 11:29:24
我现在学到圆运动的升降。看不懂,有点蒙。下午得空您帮点拨下。
大光明云 11:30:14
肺热伤津; 湿热伤筋;肝肾阴亏精学不充;肾阳不足,脾气衰微
大光明云 11:33:45
古代的治萎独取阳明,和现代的诊断与阳明没有太大关系
大光明云 11:34:45
阳明经---古人认为此经“多气,多血”,刺激此经络可以大补气血,这是个间接的角度的认识。
大光明云 11:40:03
(二)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位于小腹,是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其主要生理功能有两方面:
1.主月经
女子胞是女性生殖机能成熟后主司月经的主要器官。幼年期,肾精未盛,天癸未至,子宫发育未成熟,任脉未通,冲脉未盛,所以没有月经;到青春期,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子宫发育完全,月经按期来潮,并具有生殖能力;进入五十岁左右,肾中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气血渐少,进入绝经期,此属正常生理象。“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具有促进性腺发育而至成熟的生理效应。可见天癸及冲、任二脉的盛衰直接影响月经变化。若女子胞主月经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月经不调,如闭经,月经量过多过少,甚或崩漏。此外,月经的来潮和周期与心、肝、脾三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2.主孕育胎儿
月经正常来潮后,女子胞就具备了生殖孕育胎儿的能力。受孕以后,女子胞即聚血养胎,成为保护胎儿和孕育胎儿的主要器官。胎儿在母体子宫中发育,靠母血充养,直至十月期满;然后子宫收缩,娩出胎儿。
此外,女子胞还主生理性带下,分泌阴液,以润泽阴部。所以女子胞是妇女经、带、胎、产极为重要的器官。
大光明云 11:41:40
心主血,肝生清血,脾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此三脏与血相关
大光明云 11:42:19
你问诊月经的时候,要问:1大周期是不是28-30天;2 小周期 5-7天
大光明云 11:42:41
3 经量,与平时比的量多少
大光明云 11:43:14
4,经质,粘稠还是有血块,血块大还是小
大光明云 11:43:45
5经色,暗淡发黑,还是色艳而红。
大光明云 11:45:33
女子白带以量少,无色透明,无味为健态
大光明云 11:46:09
如果透明或白,量大,味腥的判定为寒
大光明云 11:46:47
黄臭伴随着热象的,显然就是湿热证
大光明云 11:47:49
(一)脏与脏之间的相互联系
1.心与肺
心肺同居膈上。心主行血,肺主气。肺气有贯心脉的作用,百脉又朝会于肺,肺心相佐,所以两者在生理上或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若血无气的推动,则血凝而不行,成为瘀血;如气无血的运载,则气无所附,涣散消亡。因此心肺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在病理上肺气虚弱可致心血瘀阻;心气不足,心阳虚,致血行异常,也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出现咳嗽、气促等症。
大光明云 11:48:36
这个地方开始讲两脏同病
大光明云 11:48:59
2.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心血靠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化生,而脾的转输功能又赖心血来滋养。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心血充盈;心血充足,脾得濡养,脾气健运。血液在脉中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而不致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不致逸出脉外,心脾协同,血液运行正常。心与脾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若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无源,致心血不足,临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乏力、面色无华等症;若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或脾气虚损,统摄无权,均可出现血行失常的病理状态。
大光明云 11:49:10
这是讲心脾两虚证
大光明云 11:49:41
3.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神志。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与精神情志两方面。其一,肝藏血,心行之,心血充足,血脉充盈,肝有所藏,才能充分发挥其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血充足,疏泄正常,气血疏通,有助于心主血脉。其二,人的情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心肝均需阴血的滋养;心肝均以阳用事,另为情志所伤,化火伤阴,所以临床常出现心肝阴虚或心肝火旺之证。
大光明云 11:50:12
这个讲的是心肝阴虚化火证
大光明云 11:50:25
其实这都是举例子,心肝血虚当然也有
大光明云 11:50:38
4.心与肾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而属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在下者以上升为顺,在上者以下降为和。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这种心肾阴阳升降的动态平衡,使心肾功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这种平衡遭到破坏时,常出现心肾不交,而可见心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梦交等症。
大光明云 11:52:16
这里讲的心火肾水尽管这样叫,但不是五行本义,这是张冠李戴
大光明云 11:59:30
五行本义--心火--宣通; 肾水---封藏。
大光明云 11:59:39
就是说它们本来就应该这样
大光明云 12:00:04
但我们说脏腑理论的时候,其内容远大于五行基础上的脏腑功能描述
大光明云 12:00:41
所以如果不从五行讲,心火降,肾水升
大光明云 12:01:45
心火降什么意思,就是说上焦有火,舌尖红,或心悸,难以入睡,心情烦恼等 。
要劳逸结合啊
大光明云 12:02:55
肾水寒什么意思呢,下焦的肾阳不足,因为肾的功能之一是气化蒸腾作用,把下面的精气,肾阴送到上面去,如果肾阳不足,就没有这力气,
大光明云 12:03:13
其实他表现是个上热下寒证。
大光明云 12:03:54
5.肺与脾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方面。肺吸入的清气和脾化生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脾能益肺生气,肺气有赖于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所以说:“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从而防止内湿的产生,而脾能转输津液,散精于肺,有助于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并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必要的营养。肺与脾在生理上存在相互为用的关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肺气久虚,精气不布,可致脾气虚,可出现食少、便溏、消瘦、懒言、咳嗽等症;另一方面,若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为痰饮,出现久咳不愈、痰多稀白等症,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大光明云 12:04:35
这段不做评论
大光明云 12:04:42
6.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调节方面。肺主肃降而肝主升发,二者相互协调,对维持人体气机正常升降具有重要作用。在病理状态下,肝肺病变可相互影响。如肝郁化火,出现咳嗽,胸胁胀痛,烦躁咯血等肝火犯肺之证。若肺失肃降,燥热内盛,可影响及肝,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可出现咳嗽、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肺病及肝之候。
大光明云 12:05:45
若肺失肃降,燥热内盛,可影响及肝----肺失肃降,不会影响肝
大光明云 12:06:39
因为肝是升发条达的,肺以肃降来制约肝,肺失肃降,对于肝的升发,条达没有限制作用。
大光明云 12:07:54
肝气夹火反冲叫木火刑金还可以
大光明云 12:08:17
肺不仅是肃降的气机运动,还有宣发的运动
大光明云 12:25:27
7.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两个方面。其一,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肾主水的功能亦赖于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的作用。肺肾协同,才能保证体内水液输布与排泄正常。若肺失宣降,通调失司,损及肾脏,可出现水肿、尿少等症;若肾阳虚时,气化失司,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可影响肺的宣降,出见咳逆、喘促等症;其二,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需肾纳气作用的协助,才能将吸入之气经肺的肃降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法。肾中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可致肾不纳气,而出现气短喘促、动则加剧等症。
大光明云 12:26:45
---若肺失宣降,通调失司,损及肾脏,可出现水肿、尿少等症;----
大光明云 12:28:02
这话讲得太随便, 肺失降,则总是宣发,哪里会有水肿,津液都跑上边去了,尿少倒有可能。
大光明云 12:28:42
8.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脏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协调和血液的调控两方面。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来协助。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若肝失疏泄,致脾失健运,形成肝脾不和证,临床出现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两胁胀痛、纳差、腹胀、便溏等症;肝血有赖于脾的滋生,脾气健运,生血有源,则肝有所藏。若脾气虚弱,生血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致肝血不足,而形成肝脾两虚。
大光明云 12:29:36
二者经常出现毛病,脾易生湿寒,肝易化火
大光明云 12:29:50
双虚的,左右关脉都无力
【活跃】已注学员35-云南蔡俊 12:30:30
肝化火是因为虚上升无力才会化火是吧
大光明云 12:31:19
郁为第一因,因为郁可以实郁,可以虚郁
【活跃】已注学员35-云南蔡俊 12:31:26
上升过头了应该是心不舒服,各种心火症状而不是肝火症状?
大光明云 12:31:41
肝火上炎实郁
【活跃】已注学员35-云南蔡俊 12:31:55
哦~哦~
大光明云 12:32:01
那要把什么是心火,什么是肝火的表现分清楚
大光明云 12:32:22
用通症,有别症
大光明云 12:32:42
同样我们说阴虚这个病,五脏阴虚各自有不同特点
大光明云 12:33:16
虚实以脉定
大光明云 12:33:24
无脉诊不能判定虚实
【活跃】已注学员35-云南蔡俊 12:33:38
肝火,面红,易激动,豆豆多。
心火,心烦,心悸,烦躁
大光明云 12:34:37
豆豆未必,内经:诸肿疮疡皆属于心
大光明云 12:35:08
9.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和“疏泄”与“封藏”相互关系两方面。肝藏血,肾藏精。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有赖于血的滋养,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亦称“肝肾同源”。若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亦可导致肾精亏损。
肝肾之阴,相互资生,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上亢,称为“水不涵木”。同样,肝阴不足,也可致肾阴亏虚,甚或相火偏亢。若肝火过盛也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虚损。
肝主疏泄与肾主藏精之间亦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以制肝气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从而调节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若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的关系失调,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大光明云 12:37:11
这里他提出了,疏泄--封藏,那你的用药疏泄就是疏肝的,夏枯草,柴胡,薄荷之类的
大光明云 12:37:44
封藏呢,就是酸收的药物,或入肾补阴,或补肝阴。
大光明云 12:38:00
10.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脾肾两者生理功能相互为用。脾之健运,化生精微,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推动作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不断充养,才能保持充盛。两者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若肾阳不能温煦脾阳,可形成脾肾阳虚证,证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反之,脾阳久虚,亦损及肾阳,而出现脾肾阳虚之证。
大光明云 12:38:46
肾阳的不仅仅温煦脾阳,还给脾气提供动力
大光明云 12:38:59
临床上脾肾之阳难补
大光明云 12:39:15
因为很容易窜入肝而导致肝热
大光明云 12:39:59
所以用凉肝药来防止这个发生,什么丹皮,赤芍,白芍类的
大光明云 12:40:56
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就是这样,丹皮,泽泻
大光明云 12:41:46
今天到这里吧
大光明云 12:48:27
静静22:15:47
奚某,男,56岁,1997年5月21日初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晕,间断性头痛,以前额为主。每次发作1~2小时,颈项、头顶畏风怕冷,得暖则舒,若不慎着风,则头晕头痛加剧。曾住院治疗,效果欠佳。诊见:精神萎靡,前额头痛间断发作,伴头晕头冷,四肢痠软,恶心欲吐,舌淡、苔薄白,脉沉。
大光明云 12:48:39
大家分析一下
大光明云 12:49:32
这都是简单的病案了 ,
大光明云 12:49:40
得习惯去分析去
大光明云 12:50:01
我当时上大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就开始分析病案
大光明云 12:50:26
因为学院规定,我们低年级的必须参加高年级的诊断课
大光明云 12:50:47
周周都有病案,一直到4,5年的时间毕业
大光明云 12:51:09
拿病案上来的人,如果不规范,会被批
大光明云 12:51:31
总之越细致越好。
学生分析-略
大光明云 17:49:53
羌活15、防风15、苍术12、白芷20、川芎12、、甘草6、半夏9、生姜15
大光明云 17:50:34
我看了一下上面的方子,狼这个还好
大光明云 17:51:16
如果讲临床,我觉得要加姜枣
大光明云 17:52:01
你这个风药外发的力量有没有持续性
大光明云 17:52:47
强化中焦,再引药上行
大光明云 17:53:52
所以甘草要换成炙甘草,再加上大枣
大光明云 17:55:04
这个人,外卫不固,你要强化卫气,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
大光明云 17:59:07
另外的脉诊问题,如果只是沉,不是虚,那么吃些麻辣烫之类的就好了,病达半年之久,似乎是虚证,所以对于取脉是有所怀疑的,因此此病就是你加上了参芪也不算误治。
大光明云 17:59:47
另外淡水说头痛不好治,我不知道哪里得出的结论
大光明云 18:00:27
我的感觉是大多数头痛都好治,偏头痛更好治
大光明云 18:00:59
偏头痛有前偏,后偏
大光明云 18:01:40
前偏头维,太阳,攒竹穴
大光明云 18:02:32
后偏+颠顶痛,直接大椎放血,
大光明云 18:03:21
这些头痛都会在针灸半小时内,立刻解决。
静静 18:07:36
老师终于来了
大光明云 18:08:01
以后,自己要是开方子,自己写出病机,诊断,方子方义来
大光明云 18:08:50
就是说,诊断是什么,根据是什么,开的方子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开方
大光明云 18:09:05
没那么随便的事
大光明云 18:09:56
@静静 我休息了,明天见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