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要略)
○三阳:为热为实,太阳在表,阳明在里,少阳在里 证轻且已见虚证。
●三阴:为寒为虚为里,太阴始见虚寒证为主,少阴虚证重 甚则格阴格阳,厥阴虚极而厥逆。
【按】
①故六经传变实质为:由表及里,由阳转阴,由实转虚。
②表证见体表四肢不利,里证见胃肠道不利。
③藏府本质上是同一个形体的不同功能,其收藏精气的功能曰藏,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曰府。(故五藏六府非解剖学上的有形脏器,而是功能上的概念化分)
1.太阳病
①病理病症:主症在表(如寒热汗),无里证或里证较轻。
②太阳病本证:
桂枝汤证:表证寒热汗
麻黄汤证:表证寒热无汗
③太阳病兼证:
兼项背强:加葛根或瓜蒌
兼小便不利:加苓术
兼烦躁:加石膏(或大青龙)
兼咳喘:加杏朴(或小青龙)
兼血证:抵挡汤丸
兼发黄:麻翘豆汤
④太阳阳明合病(表里热实证皆重):
见泻利:葛根汤
见呕吐:葛根加半夏汤
利下不止(里热证偏重):葛根芩连汤
⑤太阳少阳合病(表里热实证较轻)
见胸胁胀闷:柴桂汤
见泻利:黄芩汤
见呕吐:黄芩加姜夏汤
⑥太阳病变证:
桂枝汤发汗后高热实证:白虎汤
麻黄汤发汗后中低热实证咳喘:麻杏石甘汤
发汗后虚证漏汗:桂枝加附子汤
发汗后虚证厥逆:四逆汤
发汗后虚证心悸:桂枝去芍药汤
发汗后虚证脉结代:炙甘草汤
发汗后虚证身痛脉迟:桂枝新加汤
汗下吐后实热证胸闷心烦难眠:栀豉汤
⑦太阳病误治证:
火逆:桂枝救逆汤
结胸:陷胸汤
痞证:泻心汤
⑧太阳病疑难证:
太阳病兼小便不利,用桂枝加苓术类方仍不解者,但当利其小便,不宜再发法,故去桂枝。
2.阳明病
①病理病症:里热实证为主
②燥热实证:白虎承气
③湿热实证:白头翁汤
④湿热实证发黄:茵陈汤
3.少阳病
①病理病症:里热虚实夹杂证
②轻证:小柴胡
③急证:大柴胡
④虚寒证明显:柴桂姜
4.太阴病
①病理病症:里虚寒证
②轻证:建中汤
③重证:理中四逆
5.少阴病
①病理病症:里虚寒(阳虚)或虚热(阴虚)急证
②里虚寒急证:麻附,桂附,四逆
③里虚热急证:连胶,猪肤,承气
④轻证:桔甘,散及,四逆散
6.厥阴病
①病理病症:里虚厥证
②补虚调理:乌梅
③救急回阳:四逆
④攻热:白虎
●六经辨证(要略)
○三阳:为热为实,太阳在表,阳明在里,少阳在里 证轻且已见虚证。
●三阴:为寒为虚为里,太阴始见虚寒证为主,少阴虚证重 甚则格阴格阳,厥阴虚极而厥逆。
【按】
①故六经传变实质为:里表及里,由阳转阴,由实转虚。
②表证见体表四肢不利,里证见胃肠道不利。
③藏府本质上是同一个形体的不同功能,其收藏精气的功能曰藏,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曰府。(故五藏六府非解剖学上的有形脏器,而是功能上的概念化分)
1.太阳病
①病理病症:主症在表(如寒热汗),无里证或里证较轻。
②太阳病本证:
桂枝汤证:表证寒热汗
麻黄汤证:表证寒热无汗
③太阳病兼证:
兼项背强:加葛根或瓜蒌
兼小便不利:加苓术
兼烦躁:加石膏(或大青龙)
兼咳喘:加杏朴(或小青龙)
兼血证:抵挡汤丸
兼发黄:麻翘豆汤
④太阳阳明合病(表里热实证皆重):
见泻利:葛根汤
见呕吐:葛根加半夏汤
利下不止(里热证偏重):葛根芩连汤
⑤太阳少阳合病(表里热实证较轻)
见胸胁胀闷:柴桂汤
见泻利:黄芩汤
见呕吐:黄芩加姜夏汤
⑥太阳病变证:
桂枝汤发汗后高热实证:白虎汤
麻黄汤发汗后中低热实证咳喘:麻杏石甘汤
发汗后虚证漏汗:桂枝加附子汤
发汗后虚证厥逆:四逆汤
发汗后虚证心悸:桂枝去芍药汤
发汗后虚证脉结代:炙甘草汤
发汗后虚证身痛脉迟:桂枝新加汤
汗下吐后实热证胸闷心烦难眠:栀豉汤
⑦太阳病误治证:
火逆:桂枝救逆汤
结胸:陷胸汤
痞证:泻心汤
⑧太阳病疑难证:
太阳病兼小便不利,用桂枝加苓术类方仍不解者,但当利其小便,不宜再发法,故去桂枝。
2.阳明病
①病理病症:里热实证为主
②燥热实证:白虎承气
③湿热实证:白头翁汤
④湿热实证发黄:茵陈汤
3.少阳病
①病理病症:里热虚实夹杂证
②轻证:小柴胡
③急证:大柴胡
④虚寒证明显:柴桂姜
4.太阴病
①病理病症:里虚寒证
②轻证:建中汤
③重证:理中四逆
5.少阴病
①病理病症:里虚寒(阳虚)或虚热(阴虚)急证
②里虚寒急证:麻附,桂附,四逆
③里虚热急证:连胶,猪肤,承气
④轻证:桔甘,散及,四逆散
6.厥阴病
①病理病症:里虚厥证
②补虚调理:乌梅
③救急回阳:四逆
④攻热:白虎
临床应用提示:
如感冒初起:
①高热:无汗考虑麻黄类,有汗白虎类
②中低热:桂枝类,麻石类
③轻微咽炎类:桔甘,散及
④胃肠型:葛根汤类(偏重偏阳明),黄芩汤类(偏轻偏少阳)
⑤咳痰喘类:小青龙加减
…
以上仅供参考。大家还是要多读伤寒原文,熟能生巧,用方自然得心应手,随证而施。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