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2
灵枢·背俞篇第五十一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译文:黄帝问岐伯道:我想知道五脏的腧穴都出于背的什么部位。
岐伯说:背中大腧在项后第一椎骨下的两旁,肺腧在第三椎骨的两旁,心腧在第五椎骨的两旁,膈腧在第七椎骨的两旁,肝腧在第九椎骨的两旁,脾腧在第十一椎骨的两旁,肾腧在第十四椎骨的两旁,这些腧穴都是挟持脊柱两旁彼此相距三寸。如果想检验穴之所在,就用手按压其部位,病人感到里面酸痛,或是原有酸痛,通过按压此处而缓解,就是腧穴所在。用腧穴治病,可以使用灸法,不可贸然使用针刺之法。在取用腧穴进行灸疗时,邪气盛的就用泻法,正气虚的就用补法。用艾火行补法时,不要吹艾火,要让艾火自然燃烧和熄灭;用艾火行泻法时,要急吹艾火使燃烧旺盛,来灸,待其火苗灭后,再吹使之再旺后再灸。
上面讲的都是内膀胱经的穴位,旁开1.5寸,二者之间的举例是3寸。
这章节讲不可刺此经穴位,与前面的章节不符,所以这个地方有人翻译成了,不可深刺,当然深刺会伤及内脏。另外的灸法泻法,指的是把艾灸的头烧的很热,接近皮肤的时候,皮肤毛孔会打开,气会外行,以此来泄。
关于记忆背腧穴的问题,放一个稽子:一椎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七膈俞;九肝十胆十一脾;十三三焦十四肾。
你背下来,然后取穴就方便了。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背俞第五十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灵枢·背俞第五十一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