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4
大光明云
继续学习内经灵枢篇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日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日高下有度乎?岐伯日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日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于经。
丢字:中于阳则溜于经。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风、雨、寒、暑等天之邪气(即外邪)侵袭人体的情形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外邪伤人,大多是侵犯于人体的上部。 黄帝问邪气侵袭部位在上在下,有一定的法度吗?岐伯回答说在上半身发病的,是感受了风寒等外邪所致;在下半身发病的,是感受了湿邪所致。但这只是一般的规律,事实并非绝对如此。因为邪气还有一个传变的过程,所以说外邪侵犯了人体,发病的部位并不一定固定在它侵入的地方。外邪侵袭了五脏的阴经,会流传到属阳的六腑;外邪侵袭了阳经,就直接流传到这条经循行的通路上发病。
解析:外邪,风暑湿燥热寒,统称为六淫
风热者素为阳邪,故侵袭人体多为偏上。
尽管我们说风寒感冒之类的也是侵袭上焦,但仍然是以风为主的病邪
如果无风,或者寒重的,那么可以侵袭人体三焦,并不一定是上焦,久坐湿地伤肾,侵袭下焦。
而湿,寒是阴浊,湿又是重浊,所以它们侵袭上焦的部分少些,当然了要是夹杂的话,风湿,风寒,寒燥,热燥,却又是不定。
后面的外邪直中五脏的,会流入六腑
而中六腑的,因为阳腑的阳经趋于于外,所以讲,在外在的经脉上会有诸多表现
【原文】黄帝日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日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译文:黄帝说阴经和阳经,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都同属于经络系统而为运行气血的组织,它们分别在人体的上部或下部相会合,而使经络之间的相互贯通象圆形的环一样没有尽头。外邪侵袭人体时,有的侵袭于阴经,有的侵袭于阳经,而其病所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没有固定的部位,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手足三阳经的会合之处,都是在头面部。邪气侵袭人体,往往是在人体正气不足、有虚可乘的时候,如用力劳累之后,或因吃饭而出了汗,以致腠理开泄的时候,容易被邪气所侵袭。由于足三阳经的循行通路,都是由头至足,自上而下的。所以邪气侵入面部,就由此下入于足阳明胃经;邪气侵入项部,就由此下人于足太阳膀胱经;邪气侵入颊部,就由此下入于足少阳胆经。如果外邪并没有侵入头面部而是直接侵人了在前的胸膺、在后的脊背以及在两侧的胁肋部,也会分别侵入上述三阳经而在其各自所属的循行通路上发病。
头部诸阳之会,外邪入侵先由三阳入,而后入三阴,这是一般的传变规律。
【原文】黄帝日其中于阴奈何?岐伯答日中于阴者,常从臂行始。夫臂与析,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日此故伤其脏乎?岐伯答日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
黄帝问外邪侵袭阴经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外邪侵入阴经,通常是从手臂或足胫的内侧开始的。因为在手臂和足胫的内侧这些地方,皮肤较薄,肌肉也较为柔润,所以身体各部位都同样感受到风邪,而这些部位却最容易受伤。
黄帝问外邪侵袭了阴经之后,会使五脏受到伤害吗?岐伯回答说身体虽然感受了风邪,却不一定会影响到五脏。由此而言,外邪侵入阴经后,若是五脏之气充实,即使有邪气侵入了,也不能够停留,而只能从五脏退还到六腑。因此说阳经感受了邪气,就能直接在本经上发病;而阴经感受了邪气,若是脏气充实,邪气就会由里出表,流传到和五脏相表里的六腑而发病。
【原文】黄帝日邪之中人脏奈何?岐伯日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舌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黄帝日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日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日善哉。
黄帝问病邪侵袭人体五脏的情形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愁忧恐惧等情绪变化过久过激,就会使心脏受伤。形体受寒,又饮冷水,两寒相迫,就会使肺脏受伤—有人说肺喜阴寒,不喜热燥是不对的。因为此表里两种寒邪内外相应,而使在内之肺脏和在外之皮毛都受到伤害,所以就会导致肺气失于肃降而上逆,进而发生喘、咳等病变。从高处坠落跌伤,就会使瘀血留滞在内,若此时又有大怒的情绪刺激,就会导致气上逆而不下,血亦随之上行,郁结于胸胁之下,而使肝脏受伤。倘若被击打或跌倒于地,或醉后行房事——-酒后房事,是因为酒者,性彪悍,一方面导致阳气外展,内则中阳耗损,如果再出汗,中阳越亏,而中阳的阳气,一部分是赖肾气提供的,房事,则精亏, 那么会伤阳,中阳也一定会虚弱, 以致汗出后受风着凉,就会使脾脏受伤。倘若用力提举过重的物品,或房事过度以及出汗后用冷水沐浴,就会使肾脏受伤。
黄帝问五脏为风邪所侵袭,其情形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一定是属阴的五脏内有所伤,属阳的六腑外有所感,以致内外俱虚的情形下,风邪才能内侵五脏。
黄帝说说得真好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黄帝问岐伯说人的头面和全身上下各部,所有筋骨密切相连,气血相合运行。但是当天气寒冷的时候,大地冻裂,冰雪凌人,此时若是天气猝然变冷,人们往往都是缩手缩脚,懒于动作,而面部却能露出在外面,并不用象身体那样必须穿上衣服才能御寒,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回答说周身的十二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其所有的血气都是上达于头面部而分别人于各个孔窍之中的。其阳气的精微上注于眼目,而使眼能够视其旁行的经气从两侧上注于耳,而使耳能够听;其积于胸中的宗气上出于鼻,而使鼻能够嗅;还有胃腑之谷气,从胃上达于唇舌,而使舌能够辨别五味。尤其是各种气化所产生的津液都上行熏蒸于面部,加之面部的皮肤较厚,肌肉也坚实,所以即使在极冷的天气里,它也仍能抗拒寒气而不畏寒冷。
评:十二经皆走于头面部的,阴经中,只有肝经之正经上头,其它的并不走于头,而是其经别都到了头
先看看这个肺经

经线没有到头。

络脉没有到头 。

经别这个,到了颈部与大肠经相接

经筋也没有,皮部更没有。
脾经的,正经;经别到舌下

脾正经

脾经别

心经正经,内走线路,到眼下,无局部心经穴位可针( 上到头部的心经,没有外在穴位点可针 ) 。心经的络脉,经别至眼中经别在内眼侧角,连接小肠经,这是头尾循接的点

我刚才说的,唯有肝经上头面部有问题,这里更正一下。
肾经也是内在的经线入舌根部分,这个可以解释为看舌相的下焦位肾。


肾的经别入后颈然后与膀胱经相接 。心包经的正经不入头颈 ,它的经别到经后,与三焦经相接。肝经,上至颠顶,在阴经中 上至头顶最长的经线。

而肝经的经别,络脉,经筋等,却不会上至头部。
综上所述,五脏上至头部,或为正经,或为经别,或为络脉等,会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这个段落:讲鼻子的嗅觉功能来自宗气。宗气以往我们在教科书上讲,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那么这里的闻气味,也是宗气的功能之一。舌尝味道,源于胃气。
【原文】黄帝日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日虚邪[1]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黄帝日善哉。
译文:黄帝问外邪侵袭人体,其显露在外表上的病状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虚邪侵袭人体,发病比较严重,病人有恶寒战栗的病象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正邪侵袭人体,发病比较轻微;,开始只在气色上略有所见,而在身体上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就好像有病,又好像没有病,好像所感受的病邪早已消失,又好像仍存留在体内,同时在表面上可能有一些病证的形迹表现出来,但也有毫无形迹的,所以就不容易明了它的病情。
黄帝说说得真好。
评:这个正邪指的是不太严厉的邪风,它侵入人体,人的感觉都不明显。
这是常见的现象,比如说鼻塞了,说感冒又不重,说没病又不舒服,比比皆是
这种常见的病态,几乎人人都有
少量的修仙道者除外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日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日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岐伯答日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叫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黄帝日愿卒闻之。岐伯答日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2],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3],则病已矣。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通过观察病人气色就能够知道病情的,叫做明;通过切按病人的脉象而知道病情的,叫做神;通过询问病人的病情而知道病痛所在的,叫做工。
望诊知病–明;切诊知病–神; 问诊知病–工。 现在人没这个水平,必须四诊合参,乃至要五诊合参
我希望听你说说为什么通过望诊就可以知道病情,通过切诊就可以晓得病况,通过问诊就可以彻底了解病痛的所在呢?岐伯回答说由于病人的气色、脉象和尺肤,都与疾病有”一定的相应关系,这就好像看到木槌击鼓,随即就会听到响声一样,是不会有差错的;这也好似树木的根本与树木的枝叶之间的关系,树根死了,则枝叶也必然枯萎。病人的面色、脉象以及形体肌肉的变化,也是相一致的,它们都是内在疾病在体表上的反映。因此,在察色、辨脉和观察尺肤这三方面,能够掌握其中之一的就可以称为工,掌握了其中两者的就可以称为神,能够完全掌握这三方面并参合运用的就可以称为神而明的医生了。
注:尺肤脉,在素问中有涉及,但这里的尺肤的范围,应该是指广义的皮肤色
黄帝说有关面色脉象方面的问题,希望听你详尽地解释一下。
岐伯回答说若病程中所呈现出的面色是青色,则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端直而长的弦脉;红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来盛去衰的钩脉;黄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软而弱的代脉;白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浮虚而轻的毛脉;黑色,与它相应的脉象应该是沉坚的石脉。以上是面色和脉象相应的关系,如果诊察到了面色,却不能诊得与之相应的脉象,反而诊得了相克的脉象,这就是死脉,预示着病危或是死亡;倘若诊得了相生的脉象,则即使有病也会很快痊愈的。
什么叫做相克的脉
红色为夏季脉,反而得了冬季的石脉,这就是相克,水克火故
夏季的洪脉是向上蒸腾的;而冬季的石脉是向下肃敛的。
那么石脉,重按才能感觉到,而且发紧
红色表现的面色,而见石脉的, 是脉之阴阳离决
五脉我们在素问里,做过表格,这里不复述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日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日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日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五脏所发生的疾病,以及它的内在变化和反映于体表的病状,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首先要确定了五脏与五色、五脉的对应关系,五脏的病情才可以辨别。
黄帝问确定了气色和脉象与五脏对应的关系之后,怎么就能够判别病情了呢?岐伯说只要再诊查出脉来的缓急、脉象的大小、脉势的滑涩等情况,就可以确定是什么病变了。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