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0
继续学习灵枢
原文: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刷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百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译文:雷公说我还是不能明白这样做的道理。黄帝说所有的络脉都不能通过大关节所在的部位,因此在走行到大关节的部位时,络脉都要经过经脉所不到的地方,出于皮表,越过大关节后,再入里而与经脉相合于皮中,此外,它们相合的部位还都会在皮表部显现出来。因此,凡是针刺络脉的病变,都必须刺中其有瘀血结聚的地方,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对于血气郁积的病证,虽然它还没有出现瘀血结聚的现象,但也应该尽快采用刺络的方法去进行治疗,以泻除其病邪而放出其恶血;如果把恶血留在体内,就会导致血络凝滞、闭塞不通的痹证。
评:此说络脉不经关节,西医也讲在关节中,主要是关节液润滑,这个地方没有血液。周围则有筋腱,肌肉束缚。那么关节液通过毛细血管运动挤压而形成液体渗透到关节腔中。这里讲,络脉不走关节 ,而是走关节的表面皮肤,即在这个地方走的比较浅。血气郁积的病证—用的刺络法,是指没有明显瘀血的紫色病变;但你会发现局部皮肤暗淡,增厚等。所以有的时候,尽管本人说没病,但你观察他的体表皮肤时候,那些色暗之处,隆起之处,甚至是陷下之处,都是有相应的病变。这个东西考察你的眼力。同理,你看一个中医师,也可以从面色看出他是处于亚健康态,健态,还是病态。
面相是凝固的表情;表情是瞬间的面相;同理皮肤也是一样。由表及里,可以推理与内在的气血运行状况。
在诊察络脉病变的时候,如果络脉所在的部位呈现青色,那就表明它是寒邪凝滞于内,气血不通而痛的病证;如果络脉所在的部位呈现红色,那就表明它是体内有热的病证。例如,胃中有寒的病人,其手鱼部的络脉大多都会呈现出青色;而胃中有热的病人,其鱼际部的络脉就会呈现出红色。络脉所在部位突然呈现出黑色的,那就说明它是留滞已久的痹病。络脉所在部位的颜色时而发红、时而发黑、又时而发青的,那就说明它是寒热相兼的病证。颜色发青且脉络短小的,那是元气衰少的征象。
评:胃有寒,胃有热,鱼际穴周围会出现青色, 红色。这是因为胃气过肺经。肺气起源于胃

以这种图示呈现给大家,鱼际穴与胃的关系就出来了。
一般在针刺邪在浅表以致寒热并作的病证时,因为病邪尚未深入于经,所以就应该多刺浅表的血络,同时还必须隔日一刺,直到把恶血完全泻尽才能停止,然后才可以再根据病证的虚实来进行调治。络脉色青且脉形短小的,是属于元气衰少的病证。如果对元气衰少很严重的病人使用了泻法,就会使他感到心胸烦闷,烦闷至极就会出现昏厥倒地、不能言语等症状;因此,对于这种病人,在他已有烦闷感而尚未昏仆的时候,就应该立即将他扶起,成半坐半卧位,再施以急救。
评:烦闷欲仆,现在看来就是因为虚弱而要晕针。那么处置方法是,让病人平躺,两腿用短凳子垫起来,解开束身衣服,开门让新鲜空气进来。病人觉得舒服后,可以给予姜枣茶。
原文: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宜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欬,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胇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评:这里的别—指的是别络,不是经别。别络的穴位点,就是络穴
译文:手太阴肺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列缺。它起始于手腕上部的分肉之间,由此而与手太阴肺经的正经并行,直入于手掌内侧,并散布于鱼际的部位。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腕后之锐骨部与手掌部发热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张口呵欠,小便失禁或频数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位于腕后一寸半处的列缺穴来进行治疗。这条络脉就是手太阴肺经走向并联络于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分支。 联络大肠经的原穴:合谷穴。
实证的病变在局部发热,而虚证的病变,呵欠,小便失禁,频数等等。
这个病变,从经线上看不到,你应该从肺脏的功能来看。肺虚,宣降失司,通调水道出现了问题,所以会出现那些症状。
手少阴心经别出的络脉,名叫通里。它从手掌后方距离腕关节一寸处别行分出,由此而沿
着手少阴心经的正经向上走行,并进入心中,然后再向上循行而联系于舌根,并连属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胸膈间支撑不舒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不能言语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位于手掌后方一寸处的通里穴来进行治疗。这条络脉就是手少阴心经走向并联络于手太阳小肠经的主要分支。


通里穴位在神门穴后1寸,它是心经的络穴,络小肠经的原穴“腕骨穴”,我现在把肺经的络脉补上

从这个图,你看到从列缺出现两个分支,一个沿大拇指前,一个是走到食指部分.此处的络脉图线,值得疑惑的地方在于,我们把皮部,孙络,浮络也称之为络脉的分支,但你却没有看到这种联系.
那么心经的络脉呢,

你会看到由通里穴上行,是沿着心经的脉走的,直到眼下,那么这套络脉,趋于体表,也符合孙络,浮络与络脉,心正经的联系,但它还是有问题,那就是通里穴与小肠经腕骨的联系,缺了这个图示

所以,你要是看看这个图,在通里穴下行的蓝线,连接腕骨穴,这才是正常的络脉的表达。那么眼病,不言语病症,你通过看图示可以直接看到这种联系。
手厥阴心包络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内关。它在距离腕关节两寸处,从两筋的中间别行分出,由此再沿着手厥阴心包络经的正经向上走行,而联系于心,并包绕联络于心脏与其他脏腑相联系的脉络。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心痛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头颈部僵硬强直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位于手掌后方、两筋之间的内关穴来进行治疗。

这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脉,你还是要注意下面的那个小红线,那是内关穴,连接三焦经阳池原穴的线路
评:虚证头项强硬,从经络上看,没有直接的联系。
手太阳小肠经别出的络脉,名叫支正。它从腕关节上方五寸的地方别行分出,由此再向内走行而注于手少阴心经之中;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在支正穴处别行而出,此后就向上走行,到达肘部,然后再向上循行,而联络于肩偶穴所在的部位。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骨节弛缓,肘关节痿废而不能活动等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在皮肤上生出赘疣,其中小的就像指头中间干结作痒的痂疥一样大小。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手太阳小肠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支正穴来进行治疗。

小肠经的络穴是支正穴,沿正经线趋表,上行到肩;另外一条下行而连接心经的神门,小肠经虚证的,就会在皮肤上生出赘疣,其中小的就像指头中间干结作痒的痂疥一样大小。这个存疑吧,道理不清楚。
译文:手阳明大肠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偏历。它在手掌后方距离腕关节三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进入于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它的一条别行的支脉,在偏历穴处别行而出,然后就沿着手臂上行,经过肩骨禺穴所在的部位,再向上走行,而到达曲颊的部位,进而斜行到牙根部并联络之;它的另一条别出的支脉,走入耳中,而与耳部的宗脉相会合。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发生龋齿、耳聋等病证;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牙齿发冷,胸膈问闭塞不畅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偏历穴来进行治疗。

大肠经的络穴,偏历,沿大肠经表上行到面部,这是一条。还有一条,从偏历穴下行到肺的太渊穴,构成了络原配合。至于经文描述的牙齿病没问题,上下牙齿都是大肠经循行的地方。
手少阳三焦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外关。它在手掌后方距离腕关节两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向外绕行于臂部,然后再向上走行,注于胸中,而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会合。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肘关节拘挛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肘关节弛缓不收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手少阳三焦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外关穴来进行治疗。

难怪许多人不喜欢讲灵枢,太麻烦了。三焦经络穴外关,一条上行入乳中。另外一条下行透过手腕到心包经的大陵穴,形成络原相合。至于讲关节部分,你就直接对应经线循行区就可以了。
原文: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具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别也。
译文:足太阳膀胱经别出的络脉,名叫飞扬。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七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少阴肾经的经脉。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鼻塞不通,头背部疼痛等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鼻塞或鼻出血。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飞扬穴来进行治疗。

足太阳膀胱经络穴,下行连接少阴肾经的太溪,称之为原络配合。但这个图,它仍然少了一个主干的络脉。即,趋于肾经的浅表的络脉主干。至于虚实证, 头背部痛,没问题。那么鼻塞不通,鼻出血之类的,这个要从鼻端上部的“睛明穴”考虑。
足少阳胆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光明。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五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然后再向下走行,而联络于足背部。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下肢厥冷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下肢痿软无力以致难以步行,以及坐下后就不能再起立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光明穴来进行治疗。

胆经的络脉两条,一条下行直接连肝经原穴的太冲。另外一条,行星直接连到足底。
足阳明胃经别出的络脉,名叫丰隆。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八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太阴脾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在丰隆穴处别行而出,然后就沿着胫骨的外缘向上走行,一直走到头项部,与其他各经的经气相会合,然后再向下走行,并最终联络于咽喉部。如果它的脉气向上逆行,就会导致咽喉肿闭,突然失音而不能言语等病证。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神志失常的癫狂证;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两足弛缓不收,小腿部肌肉枯痿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丰隆穴来进行治疗。

这个部分说的较好,两条线路,丰隆穴—脾经的原穴太白
足太阴脾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公孙。它在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远的地方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向上走行,进入腹部而联络于肠胃。如果它的脉气厥逆上行,就会导致吐泻交作的霍乱证。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腹部痛如刀绞的病证;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腹胀如鼓的病证。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太阴脾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公孙穴来进行治疗。

说明:络穴公孙连接胃经原穴冲阳穴为一条,另外一条则是上行入腹内,腹部刀绞疼痛与脾经有关系。后面的这句,脉气厥逆上行就会发生吐泻。这句话你要注意,脾经的气本来就是上行, 那么,脾经出现问题是不上行,胃经出现问题是不下行,二者之间如果该上不上,该下不下,才会出现这些症状。
足少阴肾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大钟。它从足内踝的后方别行分出,由此再环绕足跟至足的外侧,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与足少阴肾经的正经并行而上,抵达心包络,然后再向外下方走行,贯穿腰脊。如果它的脉气上逆,就会出现心烦胸闷的症状。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二便不通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腰痛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大钟穴来进行治疗。

肾经之络脉大种,连接膀胱经之原穴京骨。
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名叫蠡沟。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内踝五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少阳胆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经过胫部而上行至睾丸,并聚结于阴茎。如果它的脉气上逆,就会导致睾丸肿大,突发疝气。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导致阴茎勃起而不能回复;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阴部奇痒难忍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厥阴肝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蠡沟穴来进行治疗。

肝经络穴蠡沟,连接胆经原穴丘墟。另一条上行绕阴器。那么阴器部分问题,就归结于肝络。
原文: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译文:任脉别出的络脉,名叫尾翳。它起始于胸骨下方的鸠尾处,由此再向下散于腹部。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腹部皮肤疼痛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腹部皮肤瘙痒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任脉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尾翳穴来进行治疗。

任脉的络脉鸠尾虚,就会导致皮肤瘙痒,这个原理不清楚。
督脉别出的络脉,名叫长强。它起始于尾骨尖下方的长强穴处,由此再夹着脊柱两旁的肌肉向上走行到项部,并散于头上,然后再向下走行到肩胛部的附近,此后就别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并深入体内,贯穿脊柱两旁的肌肉。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脊柱强直以致不能俯仰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头部沉重、振摇不定等症状。以上这些症状都是由本条络脉之夹行于脊柱两侧的部分发生病变而引起的;对于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督脉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一长强穴来进行治疗。

脾脏的大络,名叫大包。它起始于渊腋穴下方三寸处,由此再散布于胸胁。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全身各处都疼痛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周身骨节都弛纵无力的症状。此外,当它发生病变时,还会使大包穴附近出现网络状的血色斑纹。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脾之大络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大包穴来进行治疗。

以上所说的十五条络脉,它们在发病时,凡是属于脉气壅盛所致之实证的,其脉络都必然会变得明显突出而容易看到;凡是属于脉气虚弱所致之虚证的,其脉络都必然会变得空虚下陷而不易察知。如果在络穴所在部位的体表处看不到任何异常的现象,那么就应当到该穴所在部位的附近去仔细观察。人的形体有高矮胖瘦的区别,因而其经脉就会有长短的不同,而其络脉所别行分出的部位也就多少会有一些差异,所以医者在诊察病情时,都应当灵活变通,而不能执一而求。
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