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们继续学习针灸。我们现在学习的主要是一些针法的基础,讲的比较简略,讲的不够细腻。大多数都是一语带过。但是因为过于简单,相信大多数朋友都能理解掌握。我们现在每周讲5节课。等以后进入重难点,讲的会比较详细,到时我们每周的一、三、五讲课。也就是每周3节课。
今天我们学习出针法。出针法,顾名思义,就是针灸结束后将针从体内拔出的操作手法。也叫拔针法或者退针法等。出针手法,也必须注意不使患者有痛感,同时要根据补虚泻实的原理,用不同的方法出针,在出针时,要先捻转活动针柄,测验针下是否已得气并达治疗目的(症状减轻) ,及有无滞针,然后遵循后述之几种方式出针。如「针灸大成」所说『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拾针,如拔虎尾之状也。』否则骤然提针,迅速外拔,必会使患者发生剧痛,甚或出血红肿发炎,更可能导致出针困难,发生折针及其它事故。
- 补法出针术:此法係根据《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而来(这也就是所谓的「开合补泻法」),在出针时,先用右手迅速灵活的捻动针柄,直到针下已无空豁或沉紧现象时,即迅速将针体上提,针尖将要至表皮时,即用左手食、中二指挟住针体,外包以棉球,轻微用力向下压按,同时右手徐徐捻转针柄而将针退出,出针后,立即疾速揉按穴孔,患者没有痛感,亦不易出血或青肿。
- 泻法出针术:此法亦根据《素问针解篇》前文而来,出针时,先用右手轻微捻动针柄,然后徐徐将针体上提,针尖将至表皮时,仍用左手食、中二指挟住针体,重力向下压按,同时右手迅速捻转针柄,将针体上提而退出,出针后徐徐揉按穴孔或不揉按穴孔,患者亦无痛感。此种手法较少用,多半用在急性病、发烧等症时。
这些在以后补泻手法中会有更详细的描述,此处熟悉一下就好。
另外,就是出针意外。比如患者过于紧张,或因疼痛而致肌肉强烈收缩,或因捻转角度过大,或连续向一个方向捻针过度而使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所致。滞针的感觉,就是感觉针体无法转动,也无法上提下插。用力活动针体患者会产生剧痛。这时候医生千万不能紧张,要用和缓的语气安抚患者,舒服患者深呼吸,全身放松。一般情况就可以出针。如果仍不能出针,医生可以用手指在患者针刺部位上下掐按,或者在针刺部位周围5分到1寸地方再刺一针,就可以将针取出。以我个人的经验,采用对侧取穴也可以解决滞针。比如患者左手合谷穴滞针,我们可以在患者右手的合谷穴再刺一针,这样左侧合谷的滞针就可以解决。当然也有用董氏奇穴,比如解穴治疗滞针的方法。我对董针了解的不多,不再详述。
然后是弯针。弯针往往和滞针同时出现,一般也是由于患者过于紧张肌肉收缩,或者患者体位发生改变导致。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这是《灵枢·本输第二》介绍的一些内容。

刺上关,要张口取穴,不能闭口,刺下关要闭口取穴,不能张口。否则极易发生弯针甚至短针。临床上一定要引起注意。
如果出现弯针,不要紧张,安抚患者后,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轻轻活动针体,查看弯针角度,顺着弯针的角度轻轻将针取出。


断针的情况,比较危险但是极其少见。由于古代制针技术比较落后,断针现象时有发生。如今全部采用一次性不锈钢针具,几乎没有可能发生断针。大家了解一下就好。
再有就是晕针。针灸治病,疗效迅速,为不争之事实,而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也是其特点之一,但在施治中,往往有很多原因引起突发的晕针,这的确是令医师最感到烦恼的一件事,对于病人晕针,有经验的医生倒无所谓,无经验的则会手忙足乱,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情形实在值得大家注意,凡学针灸者皆应谨慎,否则就会导致危险。晕针,患者一般会有头晕、打哈欠、面色发白、四肢发冷等,稍重者有呕吐、恶心、出汗、脉博沉弱,再严重者则出现昏迷、全身出冷汗、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脉博微弱等,所幸这种情况不多,而且处理得当,也就很易解决。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我本人也曾经有一次晕针的经历。当时我的一个学生针刺,让他尝试在我的后背上扎了一针。当时我是坐着的。针后不到半分钟,我突然感觉燥热难耐,面部发热,头皮皮肤有轻微炸裂瘙痒感,进而感觉别人的声音离我原来越远,我的眼前也越来越黑。到最后我已经听不到声音了,也什么都看不到了。在这几十秒以内,我的学生将我扶到床上躺下,我一概不知,躺下没几秒,燥热感越来越淡,声音由远及近,眼前也越来越光亮。然后我就醒了恢复正常。
由于时间原因,晕针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明天我们继续讲解。今天讲的内容,大家有问题可以留言。我看到后会回复。今天到这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