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们学习如何辨别得气。
灵枢云:『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素问云:『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均指出了针灸得气的重要性。可以说,针灸时没有得气,无论你穴位找的再准确,前期工作做的再好,也仅仅是乱刺,治不好病。
得气一词,最早就见于《黄帝内经》。在《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吸则内针,无令气仵,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那么究竟什么是得气呢?《针灸大成》对于针灸得气的定义是:轻浮、滑虚、慢迟,入针后值此三者,乃真气之未到;沉重、清滞、紧实,入针之后值此三者,是正气之已来。内经和后世医家把针刺后针下的热感称为阳气隆至,针下的凉感称为阴气隆至。也为针灸学中所谓的烧山火、透天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般来说,针刺后患者感到针下酸麻胀重、痒、热凉、触电、烧灼、传导、虫行、跳跃,甚至包括疼痛的感觉,是谓得气。但这是患者自身的感觉,。有时候患者感觉迟钝,或者不能言语,我们如何判断是否得气呢?其实医生指下的感觉也可以明确感应到是否得气。《标幽赋》中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针灸大成》也说:『 … …若气不朝,其针为轻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 .如神气即至,针自紧滴…… 』都一致指出了针下沉重,紧涩,紧实的感觉是得气。而针下轻滑虚浮,就是未得气。
另外针刺得气后,针体周围会呈现粉红色,而且会有凸起或者凹陷,紧张或者松弛的表现。我们将针插入患者体内以后,通过一定手法,你会感觉针体提插或者转动逐渐困难,针柄如同抹了油,有点抓不住的感觉。这就是基本的得气表现。
为什么要得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所谓气至而有效就是说得气是取得效果的必要前题,虽不一定说得气就必然有效,但欲求针刺产生效果,必先得气则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古人都强调“用针之法,候气为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 “气至乃休”。 关于得气,简单介绍到这里。
那么如果我们在临床中将针刺入患者穴位以后,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没得气的感觉你,。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就需要用到候气、催气和守气。如果是因为取穴不准或者针刺偏差,我们重新调整针刺部位和深浅。再加以提插捻转,一般就可以得气。比如我们针刺胆经的环跳穴。环跳穴在股骨大转子和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和内三分之二交汇处。正常体位下无法准确刺入这个穴位,患者必须侧卧屈股,下面的腿伸直,上面的腿和身体成90°,找到位置用3寸针垂直刺入,可以直接刺到股骨头位置,患者会有强烈的触电传导感,针感可以直接传到脚尖。如果没有传导感,就要从体位,穴位定位,针刺深度等方面调整以针刺。
对于体质大虚无法得气的,我们不能针刺,应该立即出针。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中已经详细说明:『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对于体质相对虚弱而不能得气的,我们可以留针片刻,是为候气。『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如果以上手法还不能得气,我们就需要用到催气法。常用的催气手法有两种,一种是是行针催气,一种是押手催气。以前我们讲过基本的提插捻转手法。主要有提插法,捻转法,捻提法,捻插法等。而所谓行针催气,就是以上手法,或者将以上手法复合使用。行使小幅度的手法两三分钟,使患者得气。这里不再详细说了。
还有就是刮针催气。
刮针催气法:用左手拇指端压按针柄头上,略为向下用力,再用两手食指弯曲,指背相对,挟固针体,另用右手拇指爪甲在针柄上频频上下刮之 ,使患者感到针下酸楚重胀即为得气,此时便为施行补泻之机。

行针催气比较简单,只要以前的基础掌握的好了,很容易就能明白。
明天我们继续,将讲解押手催气法。
学员SHOGANAI问:真正的气至在于脉象的改变,调脉不需要追求针感,循经感传的解释是不妥的,当然教科书上是这么说的。
老师答:循经感传确实存在。比如针刺环跳,阳陵泉,会延胆经到脚趾。针刺委中、承山会沿膀胱经到脚趾。为什么都是到脚趾?就是因为他们的循行方向是从头走足的。还有针刺合谷穴,很多人会感到针感上行到面部。这也是面口合谷收之意。而大肠经确实是从手走头。当然通过一定的手法,可以改变它的感传方向,但那也是暂时一过性的感传。怎么改变,以后我们讲导气的时候会详细讲。而通过针刺治疗后,可以引起脉象的改变,这毋庸置疑。但我们进床上不可能扎一根针,摸一下脉。来判断是否有效。况且摸脉不是心电图,细微的表现难以区别。所以临床上我们还是以是否得气来判断是否有效。正如灵枢所言,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