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之宣明五气论篇、血气形志篇

2018-09-07
大光明云 05:51:22
继续学习黄帝内经,今天学习宣明五气论篇
大光明云 05:54:21
学这段之前,我们先把五行推衍表放上来
大光明云 05:54:35

大光明云 05:54:58
如果有不同的,就把它们补充上来
大光明云 05:56:28
原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大光明云 06:19:10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发生的病变:心气失调则嗳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多言;脾气失调则吞酸;肾气失调则为呵欠、喷嚏;
大光明云 06:21:07
胃气失调则为气逆为哕,或有恐惧感;
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溢与
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这是五脏之气失调而发生的病变。
大光明云 06:24:36
五脏之精气相并所发生的疾病:精气并与心则喜,精气并于肺则悲,精气并于肝则忧,精气并于脾则畏,精气并于肾则恐。这就是所说的五并,都是由于五脏乘虚相并所致。
大光明云 06:28:53
1  五精所并的含义及实质 五精, 即五脏所藏之精气, 是五脏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 也是与五脏相关的组织器官及精神活动的营养保证。 并, 说文云:  并, 相从
也。词海释为 合, 故 并有相从、聚合、汇合之意。对 五精所并的发生原因, 原文有明确阐述: 虚而相并者也, 即五脏精气的虚弱是精气 并( 聚合) 的先决条件。具体地说, 五脏中若有某一脏精气虚弱, 则机体会调动其他部位( 五脏以外) 的精气汇聚于此脏。这是由于五脏的功能活动对于整个人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因五脏精气不足而导致
五脏功能衰退, 则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而一旦某脏精气不足, 人体就会调动其他部位的精气汇集聚合于此脏, 以保证和维持此脏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这实际上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也是 五精所并的实质所在。
2 精气所并则神失所养某脏精气虚弱时, 其他部位的精气反应性地聚合于此脏, 则与五脏相关的组织器官及精神活动的荣养就难得到保证, 就会产生种种的病变
大光明云 06:36:13
五脏化生的液体:心之液化为汗,肺之液化为涕,肝之液化为泪,脾之液化为涎,肾之液化为唾。这是五脏化生的五液。
大光明云 06:37:18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这个叫做本气无制,则反自伤,所以,恶之
大光明云 06:57:51
本气无制,就是“过”的意思
大光明云 06:58:12
肝主升发,风同于肝气,但也不能升发过度
大光明云 06:58:20
过度就成了上逆,阳亢了
大光明云 06:59:22
上面的五液所化,通常与其五脏对应五窍相关
大光明云 07:00:29
原文: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大光明云 07:03:19
解析: 阴病发于骨。(肾为阴脏。在体为骨。故肾阴之病。而发于骨。)
阳病发于血。(心为阳中之太阳。在体为脉。故心阳之病。而发于血。朱永年曰:上节言咸走血。苦走骨。此节曰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正见其阴阳体用之妙。)
阴病发于肉。(脾为阴中之至阴。在体为肉。是以太阴之病。而发于所主之肌肉。)
阳病发于冬。(肝为阴中之少阳。逆冬气则奉生者少。春为痿厥。故肝藏之阳病发于冬。)
阴病发于夏。(肺为牝脏。逆夏气则奉收者少。秋为 疟。故肺藏之阴病而发于夏也。夫所谓阳病发于骨。阴病发于血者。即调神论之所谓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之义。此因本气自伤而为病也。曰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者。因所生之母气。逆而为病也。阴阳之道。推变无穷。若胶执于心肾发于骨血。肝肺发于冬夏。又不可与论阴阳矣
大光明云 07:04:47
此又是基于五脏自身进行阴阳的划分而得出结论
大光明云 07:13:37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分,则阳偏盛,而发为痹病;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
疾;邪搏于阴侧则阴气受伤,而发为音哑之疾;邪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邪由阴
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怒。这就是所谓五乱。
五脏克贼之邪所表现的脉象:春天见到秋天的毛脉,是金克木;夏天见到冬天的石
脉,是水克火;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是木克土;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是火克金;冬天
见到长夏的濡缓脉,是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五邪脉。其预后相同,都属于不治的死证。
大光明云 07:14:00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如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
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
脉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五脏应四时的脉象:肝脏应春,端直而长,其脉象弦;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象
钩;脾旺于长夏,其脉弱,随长夏而更代;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象毛;肾脉应冬,
其脉沉坚象石。这就是所谓的应于四时的五脏平脉。
大光明云 07:27:57
这篇论,与以前学的,许多都是重复, 不过多评论
大光明云 07:28:08

大光明云 10:24:51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
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大光明云 10:25:26

大光明云 10:25:51
六经气血分配之多少,为天数所来
大光明云 10:26:02
至今没有人对此详细解释
大光明云 10:27:11
对于阳明经的多气多血,解释的是中焦脾胃水谷之海, 胃为阳经,更是气血旺盛之经,阳明经证,阳明腑实证等,都是气血旺盛之病变
大光明云 10:27:51
太阳经的解释是,人面南背北,太阳从东南生起, 西北落下
大光明云 10:28:13
东方升起,气旺盛,西北下落,血旺气少
大光明云 10:28:33
所以人体的后背,容易受寒,正气不足,
大光明云 10:28:41
而血分比较足
大光明云 10:29:10
厥阴多血少气,太阴多气少血等,没有详解
大光明云 10:37:55
原文: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
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
之阴阳也。
大光明云 10:38:43
这种表里配合的方式,以前在讲解针灸经络的时候,说过
大光明云 10:38:53
表里配合有两个方面
大光明云 10:39:03
一是内在脏腑之间的表里配合
大光明云 10:39:21
另一个是经络的络穴和原穴之间的表里配合
大光明云 10:39:43
这个不复说, 在学习灵枢的时候,在详解。
大光明云 10:41:48
原文: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大光明云 10:42:23
治疗方法,血脉雍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减轻其病苦;再诊察其所欲,根据病情的虚实,然后泻其有余之实邪,补其不足之虚。
大光明云 10:57:54
原文: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柱,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为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大光明云 11:12:17
译文:要想知道背部五脏俞穴的位置,先用草一根,度量两乳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对折,另一草与前草同样长度,折掉一半之后,拿来支撑第一根草的两头,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方在两肺俞连线的中点,则其下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脏俞穴的部位,为刺炙取穴的法度。
大光明云 11:52:49
这里是折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大光明云 11:53:52
把一个角朝上,放在大椎这个位置,两个角在下面,就是肺俞
大光明云 11:54:21
后面讲,移下一度,怎么个一度?以什么为一度没说
大光明云 11:54:51
按现在的中医定义的肺俞在第三胸椎上
大光明云 11:55:08
第四胸椎为厥阴俞
大光明云 11:55:19
第五才是心俞
大光明云 11:55:25
移下一度是肺俞
大光明云 12:00:38
再下一度,左肝右脾 ,再下一度左右两肾
大光明云 12:02:38
三角形的一角部分,沿着脊椎下行,一度或者是一节脊椎,或者是两节脊椎,然后构成了这五俞穴
大光明云 12:03:05
与今天我们说的背腧穴不一样
大光明云 12:04:05
膀胱经的背俞穴,肾俞在腰椎第二节
大光明云 12:04:14
怎么下行度,也不能达到这个位置
大光明云 12:04:51
因此,这个五俞穴,有其特定的含义,非指膀胱经俞穴。
大光明云 12:07:32
原文: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是谓五形志也。
大光明云 12:11:28
译文: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经脉,治疗时宜用针炙。 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 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治疗时宜用热熨或导引法。 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药物。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以上是形体和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的疾病。
大光明云 12:13:32
1 形乐者,身无劳也。志苦者,心多虑也。心主脉,深思过虑则脉病矣。脉病者当治经络,故当随其宜而灸刺之。
大光明云 12:14:00
2 形乐者逸,志乐者闲。饱食终日,无所运用,多伤于脾,脾主肌肉,故病生焉。肉病者,或为卫气留,或为脓血聚,故当用针石以取之。石,砭石也。
大光明云 12:14:39
3形苦者,身多劳。志乐者,心无虑。劳则伤筋,故病生于筋。熨,以药熨。引,谓导引。熨音郁。
大光明云 12:15:38
4形苦志苦,必多忧思,忧则伤肺,思则伤脾,脾肺气伤,则虚而不行,气必滞矣。脾肺之脉,上循咽嗌,故病生于咽嗌。如人之悲忧过度,则喉咙哽咽,食饮难进;思虑过度则上焦痞隔,咽中核塞,即其征也,故当以甘药调补之
大光明云 12:16:17
5惊者气乱,恐者气下,数有惊恐,则气血散乱而经络不通,故病不仁。不仁者,顽痹 弱也,故治宜按摩以导气行血,醪药以养正除邪。醪药,药酒也
大光明云 12:25:04

大光明云 12:25:18
后续的解释,取自类经张介宾
大光明云 12:25:42
此人很厉害,解说的比较圆融
大光明云 12:25:55
强于黄元御
大光明云 12:27:40
原文: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大光明云 12:28:20
译文: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宜出
气,不宜出血;刺太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厥
阴经,只宜出血,不宜伤气。
大光明云 12:33:30
去十年前,见过一台湾民间医师,就讲这个放血,放气的问题
大光明云 12:33:39
但具体的针法没讲
大光明云 12:34:32

大光明云 12:34:41
今天的内容简单,到这里。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大光明云黄帝内经讲义之宣明五气论篇、血气形志篇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