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制剂最适合于有一定脂溶性又有一定水溶性的药物。所用基质以乳状液为好,可加入透皮剂,如月桂氮卓酮。
中药合剂防腐剂的用量
中药合剂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得超过0.3%(其钾盐、钠盐的用量分别按酸计。)
山梨酸/苯甲酸水溶性较差,一般用他们的钾盐或者钠盐,即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则易溶于水。
苯甲酸/苯甲酸钠常规用量为0.1%-0.25%。苯甲酸/苯甲酸钠控制在PHP4以下使用。
山梨酸/山梨酸钾的常规用量为0.15%-0.25%。山梨酸/山梨酸钾的最适PH为4.4~4.8。特别适合于含有吐温(聚山梨醇)的液体药剂。
羟苯酯类(即对羟基苯甲酸酯,尼泊金类)有甲乙丙丁四种酯。用量不得超过0.05%,常规用量为0.01-%0.25%在酸性、中性、碱性药液中均有效。但碱性增高,防腐效果下降。各种酯可以单用,合用效果更佳由于酯类在水中溶解度较小,可以先用热水将尼泊金搅拌使之溶解后加入,或者取尼泊金溶解于少量乙醇,再边搅拌边加入。尼泊金不适用于含有吐温(聚山梨醇)的液体药剂。
合剂剂防腐剂用量同上。蔗糖含量不低于20%(g/ml)。
糖浆剂防腐剂用量同上。蔗糖含量不低于45%(g/ml)。
糖浆剂防腐效果还与PH值有关。含糖量40%-80%(g/ml)的糖浆剂中用枸橼酸调节PH为3.0~3.5时,苯甲酸对霉菌和酵母菌的抑制作用较强。
窃得解表药以治内伤病之经验
脾胃虚寒,往往在脉象上显示出,沉弦而带紧,我一般是良姜,陈皮,砂仁,干姜同用。有时候还要加上苏梗或者苏叶。
我很重视寒气的出路问题,往往喜欢在驱寒的同时,加上解表药物,中焦一般是苏叶,藿香。
此次一位乳腺癌患者,我在她所有的方子里,都加上苏叶,帮助她癌毒由表而走。个人认为癌组织就是寒气积聚,所以解表是正途。经过我一个多月的治疗,她肿瘤标志物全部正常了,上礼拜六过来,很高兴。
(这种使用)解表药(的用法)我是从阳和汤中悟出的。
疮疡初起,我也用解表药。治疗内伤,解表我喜欢用十分柔和的,如苏叶,藿香,香薷等。(但)薄荷我基本上不用,我喜欢温性的(可能是因为我身处北方的原因)。
麻黄我主要用来治疗脑梗,肺心病。
《本经》原文: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一名龙沙。
很多人没注意麻黄破症坚积聚的功效。
我记得看到的最离谱的医案就是一个人,肌肉里得了寄生虫,医生给开的麻黄汤,结果患者吃了一滴汗都没出,最后寄生虫死了,病也好了。
好像是绦虫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专门治疗失眠,尤其是晚上睡不着,早上起床打不起精神的那种,要早上吃。
善用麻桂,
无论内、外、妇、儿、皮肤,眼、耳、五官,伤骨科均可运用。
麻黄在清代以前还用于舌下含服急救心血管病,
此方名叫灵宝如意丹,也是第一个舌下含服的中成药,
可惜未被普及与知道的医生少耳。
麻黄汤在古代叫还魂汤
方用麻黄柴胡似骇人听闻,实以麻黄能入顽痰死血,柴胡推陈致新舒肠胃之滞气,更有助于桂枝附辛之蒸透也。麻黄一味则透入冱寒坚结之特使也。
(这是)赵仲琴的话。赵仲琴先生对于麻黄,可谓见解深透。
京师药铺京师药铺之著名者为同仁堂。堂主乐姓,明已开设,逾三百年矣。外省人之入都者,无不购其磠砂膏、万应锭以为归里之赠品。东安门内有卖灵宝如意丹者,定价不二,先与银,乃付丹。每以纹银之重量若干,易丹如其数,钱则每百易丹一钱.治病神效,故人争市之。屋仅一廛,悬额为青囊一卷,其人以此起家,传数代矣。由是争相仿效,或书清囊一卷,或诚囊一卷,或菁囊一卷,或精囊一卷,以此相混攘利,而不知其意义不通也。一巷之中,殆有数十家,门面宏敞,点缀鲜明。客至,殷勤延坐,奉茶奉烟,先与丹而后付值,银不必纹,钱不必足,而丹不甚佳。青囊之门,客仍满焉,其对客也,亦落落不为礼.惟关东猪贩至,主人出柜迎揖如不及,其人皆履关东履,俗所谓踢杀虎者。不袜而缠邪幅,泥渍没胫,衣蓝布大袖之衫,首戴鸭尾毡帽,腰缠整匹大布袋。面深墨,声如牛如鹅,手指如木鱼搥,握烟筒,长不盈尺而粗如棍,斗大如酒杯。迎入柜,延上坐,主人执礼甚恭。手捧茶,自吸烟,一一遍奉已,客乃各解其腰缠倾之,则皆累累大白镪,内外柜皆布满,为之目眩。盖猪服丹则不病,故争购之也。
先生总结的精辟!,赵仲琴善用麻黄,麻黄通营卫之积滞而破顽痰死血,疏熟地之滞腻而入营分。
麻黄辛而微苦,温虚而有节,枝而不叶,辛而非荤,所生之地冬不积雪, 非其热也,其升散固然。
补肝行水液,
泻肺降逆气,
行彻肌表,故以为太阳病脉证药以治太阳伤寒,
开腠理而大发其汗,
以祛外闭之寒邪,
故今人以为太阳药,
然实非入膀胱也。
大补肝木,以升散其阳气于沉阴积寒之下,
则润泽之气从之以升,膀胱之津液大作,
是犹龙飞而雷雨从之以起,
阴郁旋消,而百果、草木皆甲坼矣。
然其轻虚上浮,气分之药也。
汗者血之类,
仲景于太阳伤寒无汗者,
麻黄汤中究,
兼用桂枝,
以胜寒于血分,
而后汗作寒散,
非徒以伤寒、伤风,发汗、止汗分两途治也。其轻虚入肺,
以治肺中积寒、痰哮、气喘,则不发汗矣。
是可知用之之道。
用以发汗则去节,否则汗不透煮十余沸,
掠去浮沫。
实震木之气,自下而达上,自东而行于西也如所谓东家种竹,
西家拆屋者,此言本于肝而行于肺也。
气虚者慎用,同参芪亦可。
煎煮泽泻须后下
泽泻,利水渗湿之药。有利水渗湿,化痰消脂之用。古今医书,少有言其煎煮需后下者。纵观伤感金匮,以泽泻者,凡九方(含崔氏八味丸与肾气丸异名而同方)。五苓散,当归芍药散,牡蛎泽泻散,茵陈五苓散,崔氏八味丸,肾气丸皆为丸散,占其大半。为汤者,仅泽泻汤,猪苓汤,茯苓泽泻汤三方。泽泻汤二升煮一升,猪苓汤四升煮二升,茯苓泽泻汤后下泽泻三升煮取二升半。而今人所谓解表剂桂枝汤,七升取三升。泽泻煎煮时间尚不及桂枝。故泽泻后下当为后世法矣。然后世鲜有闻。余寡漏乎?可有明者?愿得闻之。
带状疱疹缠腰龙
西医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疗,效果不差。一般选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静滴,或者口服阿昔洛韦,外用阿昔洛韦乳膏。
中医主要采用疏肝利胆,清利湿热的方法治疗。以龙肝泻胆汤为主方加减治疗。但也需结合舌脉,根据四诊灵活运用。外部可用针灸断头截尾。也可用艾条或者麦粒灸。另外在古代使用芦花薄薄一层,点燃治疗,现在多选用薄薄一层干棉花点燃。但此法需注意不要烧烫伤。
论针灸中药气血生成之法
阐述一个中医理论。比如需要补气养血,扎关元气海,三里三阴,这样气血如同涓涓细流,由小变大,便会有很好的补益气血的作用。但如果同时开了四关,如同起了大风,变成大风大浪,波涛汹涌了,不但起不到益气补血的作用,反而伤害气血生成。
用药也是如此。如四物汤,白芍、熟地、当归,都是补血的,补血不行血,就会血行瘀滞,起不到补血作用,所以加了川芎行血。就是很好的补血方药了。但如果加了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行血太过,就又伤害气血了。
此与《黄帝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颇合。此言虽是讲补阳之法,但亦与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瘫(面神经麻痹)多发之人
临床所见,面瘫患者一是多发于气血不充之人, 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须。如月经过多或者产后血虚的女性。二就是甲亢之人。甲亢多为肝风内动,有虚有实。但不论虚实,皆以风动为标。也有杂合而生面瘫之人。补气血,平肝风为治疗总思路。
小议高血压
我们中医也不能只按西医指标说话。有的人血压150没有任何症状,血脂血糖也正常。就不能诊断高血压。指标都是西医人为制定的,但是人有千万种,哪有那麽多人共用一样的标准?
高血压有虚有实。高压高,低压正常,多是肝阳上亢(虚)或者肝火上炎(实)。高压不高,低压高,多半是血脂高。高压低压都高,有很多种原因。常见的是脾虚或者心气虚导致,属于代偿性高血压。
当然,虚实夹杂的高血压也有很多,这里只是简单谈一下思路,不再一一赘述。
像心气虚鼓动无力,或者肝血虚和脾气虚等,使血管失去弹性导致的代偿性高血压,心脏等器官不一定有器质性问题。代偿性高血压很常见,从强心,健脾,柔肝论治,效果很好。有的甚至直接用补中益气汤就行。血压高用补中益气汤,很多人都不敢用。他们认为血压已经这麽高了,你再用补中益气汤,还不得继续升到200多直接脑出血了?
血压高,其实心脏很累,他要比正常情况出更多的力,增加泵出的血液。他也想休息。所以补补心气,他舒服了血压就下来了。如果像很多西医大夫或者一般中医那样只注重扩张血管,测量血压是下来了,但是心脏付出的劳动却一点没有减少,他还是那麽累,没得到休息。这时候心脏自己感觉到血压又达不到身体需求了,还得再加把力,所以在出更大的力泵出更多的血液。久而久之,血压越来越控制不住,心功能也越来越差。这个就是降压药不能停的原因。
其实失去辨证,中药都是有毒的。就像甘草无毒,还能解百毒。但是脾虚痰湿的人用了会助痰,还会引起哮喘等等。西医乱开中药,是中医不被人认可的原因之一。不懂却乱用,有的无效,有的产生了毒副作用。一般人就认为是中药不好。而不认为是医生没开对。
小议桂枝、肉桂
宋代之前原不分桂枝,肉桂,多为混用。至宋代,始有桂枝、肉桂之分。我在临床上,用于表证,多用桂枝如桂枝汤;用于虚寒证,尤其是下焦虚寒,则用肉桂,如交泰丸;特殊情况例外,如苓桂术甘汤,我则喜用桂枝、肉桂各半,以取其上通下达之意。桂枝温散,其气上行可入肺走表。肉桂温通,宣散之力不如桂枝,但温通之力持久绵长,可入中焦与下焦。做个形象的比喻,桂枝就如同年轻人,而肉桂则如同老年人。
生鸡内金和炒鸡内金有什么区别呢?
生鸡内金和炒鸡内金有什么区别呢?
一般用于健胃消食,软坚散结我喜欢生用,为末冲服。如入煎剂则后下。
如患者胃气虚弱且有胃部炎症时我喜欢炒用。用于涩精止遗也是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