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中医工作室
致力于中医药及针灸传承

孔祥银针灸随心讲第十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点。提插法。

营行脉内,卫行脉外。一般来说,营气行于内,卫气行于外。而提插法就是以此为基本思想指导进行的补泻手法。《难经》说:『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就是说从外部之卫取气送于内部之营,就是补。从内部之营取气泻与外部之卫,就是泻。《难经》原文是这么解释的:得气因推而内之谓之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到了具体针法呢?补法就是将针从浅部刺入深部,引卫气入营。泻法就是针刺入深部,摇大针孔,从深部引营气到卫,甚则引出身体之外。

这里面又涉及一个紧按慢提(重插轻提)和慢按紧提(轻插重提)。我们把针刺入皮肤以后,从皮下向深部插入时快速有力,在退针的时候从深部慢慢轻轻地提到皮下。这样操作,可以使卫气跟随针具快速而有力的直达营部,给营部增加动力。轻慢的提到皮层,可以避免将营部之气引出到卫。所以起到了补的作用。泻法呢?正好相反。针尖刺入皮肤到达皮下,以轻慢的速度将针插入营部,然后再以较快而有力的力度将针提到皮下,可以让营部之气随针外泻。

当然,这是基本手法,我们临床中也有很多变通之处。比如我使用提插法,一般以提插幅度小,速度较慢,甚至是震颤法作为提插补法。提插幅度较大,速度较快为泻法。一般1cm以内的提插为补,1cm以上为泻。这也是一种复合手法了。牵扯到了徐疾补泻。《灵枢·小针解》说:『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刚才的手法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甚至矛盾。进针慢,出针快为补。进针快,出针慢为泻。针刺入皮肤后缓慢的向下针刺,再迅速的提至皮下。为补。针刺入皮肤后快速刺入深部,缓慢出针为泻。一个是重插轻提为补,轻插重提为泻。一个是慢插快提为补,快插慢提为泻。他们的矛盾怎么解释呢?一定要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提插法的补泻都是在针刺入皮肤以后在皮下卫部和深处营部之间的针刺动作。所以以送卫人营为补。带营出卫为泻。而徐疾补泻讲究的是针刺进针出针的速度。将补法是针刺入皮肤,慢慢刺入深部,快速出针到皮下,引体表的阳气入于阴。为什么补法也是从皮下开始呢?如果你拿着针在人的皮肤上缓慢进针,我估计患者会打死你。那是很痛的。无论做什么手法,进针的速度都要快。这是原则。泻法则没有这个方面的问题了。快速进针直达深部,然后缓慢出针,将深部的阴气从体表引出去。另外出针的时候,快速按压针孔,使不外泄。也是补法。出针的时候不按针孔,甚至左右上下摇摆,把针孔摇大,出针不按针孔为泻法。这个泻法我常用于肝经实证的太冲穴。如此出针后,太冲穴常会流出黑色的血液。效果出奇的好。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常年头痛的患者,头痛剧烈。30多岁的年轻人都能疼的在地上打滚。涕泪直流。吃7片止疼片才能缓解。诊其脉双手弦劲有力。就用此法强泻太冲,共针3次,头痛衰其大半。然后镇肝熄风汤善后。半年后随访,一切正常,没有再犯。如果为此人针刺之时用错补泻,患者头痛绝对会加重。。补泻手法之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孙子曰:不可不查也。

今天到这里。

学员天街小雨问:想知道肝虚的话会从哪里补呢?

老师答:肝除了肝阴虚以外,虚症很少见。我一般采用我们还没学的母子补泻。滋水涵木。用补肾的方法去补肝,如太溪,复溜等。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孔祥银中医工作室_儒道中医网 » 孔祥银针灸随心讲第十四

热门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