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论七首 脉证五条 方八首)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褁[苏:‘褁’.赵本作‘裹’.参考<灵枢·卷九·水胀>.或当作‘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炙)
右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渴服,良久再服。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已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越婢加术汤方(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右三昧,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蘗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额代苦酒)。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取。
师曰。寸口脉迟而濇。迟则为寒。濇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己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